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王海军教师回答:
一、教材内容的取与舍
长期以来,教材成为课堂教学的惟一依据,对教材内容课上一定要面面俱到,否则所教知识结构就不完整,于是教学就成为教教材,教师一味追求知识的全面和完整。其实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国使用统一的教材,考试也是全国统考,教教材就意味着能应付考试,取得好分数。如果仅从这点看,那么现在对于教材的作用应该重新加以认识。因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材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江苏高中地理学科为例,全省就有三种版本教材在同时使用,但是最后的评价却是同一份试卷。这就意味着一味地抓教材的知识点,强调全面、细致,反而很可能最后走弯路,得不偿失。
其实,无论哪种版本教材,编写的共同依据都是课程标准,因此,教材给课堂教学提供的只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至于课堂教什么应该根据教师本人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课程标准的范围内进行整合。教材有的不一定教,教材没有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添加,因此,教什么的惟一依据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达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例如,同样在介绍自然环境整体性时,人教版、湘教版和鲁教版教材在事例选择上就有明显差异(如表1所示)。显然,三个版本各有千秋,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为师生的生成性、动态性课堂增添了活力。
二、教学过程的收与放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地与教师互动形成有效合作,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关键。教师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一节课准备得扎扎实实,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学生不买账,不是睡觉就是做其它事情,其实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做好选择。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从编写上看,难度降低了许多,学生自行阅读时,大部分内容可以理解。若采用课前教学案或一分钟快读快记竞赛等,可提高兴趣和强化记忆,以将更多时间花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这才是重中之重。
例如,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节时,先让学生对照教材完成下列知识结构图(见图1),通过快速阅读与填写,学生能读懂大部分教材内容,基本可以掌握重要知识点,所以教学就不必在此花较多时间。然后重点与学生交流、讨论或者对话以下教学话题:功能区的组合依据什么原则?你所了解的城市地域结构是否和教材上学到的一样?为什么?整节课有收有放、张弛有度,可有效把握教材,避免教学的枯燥。
三、课堂教学的伸与缩
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如何既要立足课堂又要放飞思维,教学内容也成为课堂伸缩关键。首先应立足课堂,这是课堂教学“缩”的一面。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可以高度浓缩,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教会学习方法作为侧重点,为课堂的伸展做好准备。其次要走出课堂,这是课堂教学“伸”的一面。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关键是有没有发现的眼睛。这里说的走出课堂不一定就是要利用课堂时间走出去,而是指教师可以用命题或非命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现象,然后引入地理课堂,以课前导入或课后小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甚至直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经过教学实践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潜力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示超出教材和教师的一面,即使是所谓学习较差的学生。如在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笔者开展了“大家一起编教材”的活动,全班学生一起就“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话题尝试编写学材,然后与国家教材比,看谁编得好。学生热情高涨,个个献计献策,有的从细节入手,有的从大局把握,还有的从个人生活案例切入,或者对别人的观点提出反驳等,学生们不仅写满黑板、笔记本,还意犹未尽,课后继续探讨,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快乐和成功。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中,如果能够从教材、课堂以及学生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那么就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又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