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对话的地理课堂教学

2011-12-29 00:00:00徐海群刘红娟
地理教育 2011年3期


  克林伯格说:“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对话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以教材为中介,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和理解。它使课堂变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学习。对话教学意味着相互建构与和谐共享。
  一、中学地理课堂中的病态对话
  1.刻意注重生成,漫无目的“对话”
  在对话教学中,尽管强调“师生平等对话”,但是教师的角色显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学生,其角色定位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在对话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组织和引导,对话将不会在真正意义上存在,教学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高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和修养等,但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1]农业区位因素
  师:请分析云南省会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生: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
  生:现在市场上对花卉的需求量大增,很多节日中都要送花。
  生:母亲节、清明节都要送花。
  生:情人节也要送花。
  生:情人节还要买巧克力,买玩具……
  本案例中某个学生的回答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学生讨论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其思维得到很好地发散,但学生的答案已偏离了教师的问题,课堂气氛虽好,但已经失控了,没有达到师生对话教学应有的效果。
  2.单向问答为主,虚假形式“对话”
  据笔者观察,地理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教师的问题一提出,书就哗哗响——学生翻书翻笔记找答案;一堂课出现数十次提问,提问人数达几十人次。师生对话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对话为主,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的设计都是从教师自己的教学需要出发而预设的,课堂上只有教师问学生答,极少看到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的现象。
  [例2]臭氧层的破坏
  在臭氧层破坏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幅漫画“伞破了”设计对话情境,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臭氧层空洞一般在什么时间出现在哪儿?它会给地球带来什么影响?什么原因导致臭氧层破坏?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应对?
  虽然这几个问题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但其问题都能在教材上找到答案,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对话的结果也只是文本知识的再现和复述。当然这样的对话并非没有一点积极意义,它至少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疏漏,并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听课状态。试想,如果把刚才的问题换成“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臭氧含量极低值总是出现在南极上空?你如何理解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从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出发,你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对话的结果乃至教学效果会不会有所改变?
  对话教学中的对话不是简单形式上的语言问答,而是师生之间“我与你”的相遇,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彼此沟通和影响。翻阅一线地理教师的教案,大多数教师教案写得详尽周密,教材钻研得滚瓜烂熟,但最后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例3]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师:假设地球性质均一,不考虑地球自转,只考虑地球各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地球上将产生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请同学们在图上画出这种情况下的空气运动方向。
  师:不错,这种情况下,地球上将形成发生于赤道和两极的单圈环流。
  师:假设地球性质均一,考虑地球自转和各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地球上还会是这样的一种单圈环流吗?
  生:不会。
  师:不错,由于地球自转,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将发生偏转,赤道高空气流在向两极运动的过程中,方向不断偏转,北半球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南半球向左偏转成西北风……从而在赤道与两极之间形成三圈环流。
  师:地球性质并不均匀,海陆热力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三圈环流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有变化。
  ……
  本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牵着学生沿着预定的“标准思路”展开教学,学生只有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这种虚假的、形式上的对话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比比皆是。如果对话中出现偏离这条思路的“非标准思路”,甚至与之完全相反的情况,教师们往往会将这些视为不和谐的“噪音”,想办法予以消除,以便使学生沿着“标准思路”继续前行。
  3.垄断课堂交流,简单漠然“对话”
  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和习惯的影响,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参与对话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地理教师提出“会不会……?”“……对不对?”“……是不是?”“……懂了没有?”等问题,学生随口附和“对”、“是”、“好”、“懂了”,其实质是教师对课堂交流的垄断和独裁。
  [例4]季风的形成
  师:亚洲东部是世界上季风最显著的地区,其形成原因是亚洲东部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生:欧洲西部也背靠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第二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应该比较显著,为什么这儿没有形成季风?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一内容将在后面详细研究,先来看东亚的季风。
  本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面应对”——只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是的……你问得好”、“你真棒”,有时甚至未置可否,“听而不闻”,对学生的发言漠然处之,生怕学生的发言影响教学进度,话题一转,仍然继续按教案预设的内容一讲到底,对于学生发言的得失无从评价,更不用说发现其中闪光的思想和创新的火花。
  二、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真”对话的有效策略
  1.充分利用地理多媒体
  地理学科中一些地理事象(如海水运动、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大气运动等)具有规模宏大、地域跨度大、时空概念强等特点,学生难以想象其动态演变过程。进行这些地理内容的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创设形象生动的对话情境,使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地理知识,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例5]常见的天气系统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画面,引导学生观看预报员针对卫星云图所做的天气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模拟预报,当一次天气预报员。
  教师点评学生所做的天气预报后,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阴、睛、雨、雪等天气变化是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的不同部位所致。
  教师播放电脑动画——冷暖气团相遇而产生的锋面,引导学生默读教材,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分析归纳不同锋面产生的原因及形成的不同天气状况,并将之列入表格进行比较。
  结合本地或中国一年中常见的天气变化及民间的谚语(如春雨绵绵、梅雨、一场秋雨一场冷、寒潮、夏季的狂风暴雨、沙尘暴等),让学生辨析成因,加深对不同锋面影响下不同天气状况的理解。
  本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对话,而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又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天气的变化,能更好地促进生本对话的进行。
  2.深入挖掘对话主题
  地理教学并不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围绕教育教学目标事先确定对话的主题并在教学中展开对话。
  [例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新课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要求能掌握并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考虑到教材呈现的案例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理解起来有困难,而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绝大部分学生都看过,所以,就以“闯关东”为例,通过朱开山一家的人口迁移为线索,与学生一起探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根据剧情发展提出以下问题:朱开山为什么背井离乡?他的家人和鲜儿为什么也去闯关东?他们一家人经过一次次的辗转,去了齐齐哈尔,最后又到了哈尔滨,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因素起作用?在哈尔滨开山东菜馆时,潘家和朱家不和,朱家打算离开哈尔滨,回山东老家重新开菜馆,这又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影响的因素是否相同?
  本案例中,教师广泛搜集来源于社会生活又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地理素材,将教科书的内容情境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生生对话的开放和高效。
  3.创设开放而生成的对话学习平台
  地理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地理问题,没有地理问题就没有地理课堂对话。地理问题不追求答案的惟一性、标准性和封闭性,不是完全由教师设计,其最终目的是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分析与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
  [例7]常见的天气系统
  教师展示冷锋、暖锋天气示意图,提问学生“如何区分判断冷暖锋”。
  生A:看锋面下方冷气团的移动状况。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前移动,导致暖气团被迫上升。而暖锋是暖气团主动爬升,冷气团后撤的趋势。
  生B:看雨区的范围。冷锋在锋后,而暖锋在锋前。
  生C:我觉得前面这种说法有问题。课本上冷锋的雨区是锋前锋后都有。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同学们注意到此地最近天气发生的变化吗?这一段时间,经常影响此地天气变化的是冷锋还是暖锋?
  生D:是冷锋。
  师: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生E:天气变冷了,而且还刮偏北风,下雨。
  师:回答得很好(准备讲下一个问题)。
  生F:老师,我觉得有点不对,冷锋过境是不是都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天气?记得上个星期,天好好的,没下雨,气温也降了好几度呢!
  师:是啊。我也记得。那么,冷锋过境时,是否一定会下雨呢?雨主要是冷气团带来的还是暖气团带来的?
  生G:是暖气团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生H:老师,是不是雨水的多少要看暖气团的湿度啊。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当冷锋前方的暖气团湿度较小,水汽含量不足时,冷风过境很有可能不会形成降水。
  生I:老师,所有的降水都是由暖气团带来的吗?有没有例外?
  ……
  本案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疑问,这样的疑问往往是地理课堂上最宝贵的对话资源,教师应千方百计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勤于提问。教师可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对话平台,将师生对话引向深入,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