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2011-12-29 00:00:00王丽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1期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了《北京市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并对基地达标验收。标准对教师培训基地给予功能定位:具有承担本区域教师培训的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等功能,成为本区域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改革实验的基地和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统筹管理的中心;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指导。培训中“教研员”、“培训教师”统称“研修员”,承担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双重任务。每位研修员都是“研修一体”工作的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研训一体”作为一种工作理念,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强调对教师面临问题的关注,强调教师的参与,强调对教师已有经验的利用和提升。将教学研究渗透于教师教育全过程,在培训中渗透研究因素,即研中有修、修中有研。通过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师培训等,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水平,将新的教育思想、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通过“实践、研究、培训一体化”获得双赢效果。
  探索有效运行模式 搭建教师培训平台
  “十一五”期间,东城区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师培训运行模式,搭建“研”与“训”教师培训整合的平台。确立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学校改进”的指导思想,以“提升教学质量的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以校本研修为核心内容,以提升师德水平、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为重点,采用市、区、校三级联动,整合高校、教科研单位、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等多方面优质培训资源,开展理论学习、实践培训、成果交流等教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研究,达到整体推进各学科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发展的能力,突出“研训一体”教师培训工作的研究性、校本性和可持续性特性,促进“研”与“训”的结合。
  专家引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为受训教师搭建了一个“帮助教师增长学科知识,使不同区域的教师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研讨,从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平台;聘请来自各高校、教科研单位、各区县的学科专家下校进行指导。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导师的指导,为受训教师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由不同区县的学员和指导教师组成“校本教研联合体”,依托教学实际发生的问题,扩大学员自身的研究资源,科学、有效地研究同一学科带有共性的教学问题,以反思—改革—发展为主线,以训促研,以研兴培,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构建培训体系 推动教师培训“研训一体”化进程
  在市区联手,区域打通,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培训模式下,东城区培训机构“研训一体”有了探索创新的机会,在构建适合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体系,在与北京市合作教师培训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2006年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成为北京教育学院首批培训基地。“十一五”期间组织市级培训项目15班次,完成了来自北京市其他区县近千人的培训任务。例如,承担“春风化雨”项目多期的培训任务;建立语文、体育等学科农村工作站;成立化学工作站,与首师大联手举办带薪半脱产数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课程等。在管理方面,市管与区管相结合,成立了专项管理团队,其中设有主管项目负责人、特级教师担任的学科负责人、优秀教研员担任的班主任,聚合市级专家和其他区县培训机构优秀教研员组成的指导教师队伍,使教师培训充分体现了研训结合,即结合本区学校教研实际问题开展培训,实现培训项目与教研工作同步进行。
  在区本、校本培训中,开设专题学术讲座;深入基层开展听课调研,进行学科指导;组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将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面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东城区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日常教育行为,将研讨课变成家常课;根据学校特定条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自动渗透到日常行为中,落实到课堂教学内,使“研修一体”教师培训工作在科学的、动态的、可持续的状态下发展。
  在培训者培训方面,强化了受训者“研修一体”工作模式意识,凭借着他们的观察与悟性,将问题解决式“研修一体”模式、学科主题式“研修一体”模式带进自己的工作环境,结合本区“研修一体”培训目标、教研计划、课程研究、实践检验,探索培训与教研两方面双赢的途径。角色定位的转变,使研修员或兼职研修员(来自一线教师)承担了区培训机构授课任务和组织管理工作,锻炼了教师培训者队伍。
  判断一种理念是否内化,主要看它能否做到行为化、日常化、本土化、自动化。在“研训一体”、多方参与的培训模式下,东城区教师培训工作比以往更加关注了学校工作的改进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授课内容更有针对性。强化校本、结合实际,学员们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困惑,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研究提高了教师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发展的能力,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下校追踪指导方面,使校本培训有了较好的体现,解决了许多具体的学校教学实际问题。
  拓宽思维领域 创新培训模式
  综上所述,过去的“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培训机构走过了重组改革历程,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将北京教育学院与北京市教研中心两大独立培训基地任务 “和谐共振”。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使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完成终身学习的过程。社会的多样性促使教师改变知识结构,许多知识都是在学科交叉中形成的,如数学与英语数词的换算,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色彩和线条的审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与物理力学的关系等,单纯的学科本位已经不能满足“完全”教师的“营养”素质需求。要使教师专业发展最大化,教师教育不但需要本体性知识的拓展、条件性知识的更新、实践性知识的改进,更需要综合性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培训需要实施“蓝天工程”的大教育理念,鼓励教师向“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发展。在互联网逐渐走向成熟的今天,开放式网络架构显现出它的优势。
  “云计算”在教师教育中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云架构”的集成性特征,可以为教师培训提供一个灵活、有效、丰富、低价的平台,是培养复合性、创造性人才的有效手段,能使教师培训内容和服务得到深化和广化。
  所谓深化就是在现有的教师培训数据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提供虚拟的培训项目实施和模式,实现培训内容的有效性、丰富性和灵活性,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使每一个教师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通过网络的互动关联得到更大的释放。所谓广化就是要给不同的教师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更为广泛的教育经验。通过教育资源与“云计算”的结合、深化和广化,教育资源的概念已经更为广义,以前的教育资源指的是课件、课程、数据等,而基于“云”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但能够提供数据的内容,更能够提供计算能力、应用系统开发、知识技能、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和优质经验等,这个更广义的资源概念,针对的是教师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创新和创造性的工作、学习成为一种可能。
  用“云思维”建设“云的教师教育”,可以延伸“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满足复合型教师的“营养”,达到“专业化”、“多样性”与“个性化”教师教育的“和谐共振”;用“云”技术捆绑市、区、校三点融合的部署与数据,教师培训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按需受到“云”服务;用“云”资源拓宽“研训一体”下的“专家引领、区域打通、多方参与、校本教研、行动跟进”培训模式,教师培训将更具有目标的发展性、策略的多维性、方式的动态性、过程的实效性;“云计算”资源和应用软件可以通过网络以最快的速度覆盖各培训基地、所有学校、每个教师的家。“云计算”的运用将开启架构市、区、校三级联动未来教师培训的机遇,实现步入“云的教师教育”的目标。■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