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课堂改进 切实实现减负增效

2011-12-29 00:00:00北京市第九中学初中部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1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出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为全面落实《纲要》精神,实现区域绿色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在课堂上以“绿色课堂改进行动研究”的研究项目为引领,课下以“推行作业配餐制度,切实实现减负增效”的立项课题为抓手,开展作业配餐的系列工作,双管齐下,全力推进绿色课堂改进,实现减负增效。
  
  开展绿色课堂改进行动,提高课堂实效
  绿色课堂改进的目标是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引领,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个性,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1. 科学编制导学案——主抓备课环节
  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开展研究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导学案、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当堂检测、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工作。
  教材挖掘:
  紧扣新课标,体现教材整个体系的要求,明确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地位,搞清拓展领域和学生成长能力的设计,明确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和方法及学生情感形成的目标要求,挖掘知识背后承载的能力及实现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导学案编制:
  (1)初稿。由教师个人研究教材、教参和课标编制导学案。
  (2)讨论。集体备课时,由主备教师针对导学案的编制作出说明、讲解。其他教师根据主备教师的说明,根据教学要求对初稿的教学思路、问题的选取顺序及难易程度进行增加或删减。
  (3)定稿。主备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定稿,并交备课组长。
  2. 探究“五环节”导学教学模式——主抓课堂效率
  基本操作程序为:预习自学、探索新知→研究问题、学案训练→自主互助、讨论解疑→展示交流、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预习自学、探索新知的要点是:预习已学知识,学生以高效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自主学习,研究学习,主动学习。研究问题、学案训练的要点是:善于运用核心问题去激发和聚合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自主互助、讨论解疑的要点是:自主互助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自学,可以是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又可以是学习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还可以是师生的互助交流。展示交流、总结升华的要点是: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不仅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同时也将小组共性的学习困惑提交班级讨论。清理过关、当堂检测的要点是:每一节课,教师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巩固、深化。每一节课都要对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
  3.制定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高效课堂的基本标准——主抓教学评价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教学的更高要求是高效地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就是高效。为此,学校出台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和基本框架,编制高效课堂的基本标准,最终目的不仅仅局限在考核、监控,更多的则是引导教师备课和反思时有相关水平的参照。
  4. 制定《绿色课堂改进行动手册》——主抓教学反思
  手册从正确制定和落实好教学目标、科学把握教材和处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不断完善作业系统和练习环节、强化教学评价对教学的诊断性和导向性五大方面提出16点教学建议。从教学优势分析、教学不足分析、改进目标和改进措施、改进过程记载四个方面让教师反思自己,规划自己的教学。期末开展“改进回头看,教学得与失”的总结活动。
  5. 加强师生培训——主抓教法和学法的改进
  加强教师培训,转变观念提高技能。理念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行为会决定一个人的习惯。所以落实课堂改进行动,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技能培训须并重。
  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学习技能。小组层面:对小组如何进行有效学习进行培训;学法层面: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6. 班级文化建设——抓好高效课堂的辅动力
  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过程为:在以班主任为指导的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班级精神的导向、班级物化的熏陶、班级制度的管理等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使班级文化有序运行,形成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从而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开展作业配餐研究,主抓课后减负
  进行作业配餐研究的目的是针对学校作业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原有的作业系统,以此牵动备课、上课、辅导等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提高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进而提高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能;对学生家庭作业进行总量控制和合理搭配,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依据课标,研究本学科的作业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和单元主要教学内容,结合学情,研究本学科的作业要求,精心设计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
  2.研究本学科在单位时间(每科每天在0.5小时以内)作业的内容
  各学科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各年级段的分级要求及学生实际学力水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作业,精讲精练。将那些最典型、最普遍、最特殊的知识点和练习题提炼出来教给学生并提炼成作业,并且根据知识脉络进行适当的引申和拓宽,抓好举一反三的反馈练习。
  3. 研究本学科作业的搭配内容和方法
  研究作业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搭配;研究本学科作业、自选作业、拓展作业如何搭配。
  4. 研究各学科之间的搭配形式和搭配方法
  作业的时间总量控制在1.5~2小时之内,研究各学科作业量的搭配、作业形式的搭配及文理科的搭配;研究1.5~2小时以外的时间学生自选作业和拓展作业的搭配;研究非统考科目的实践作业、研究性学习作业如何与统考科目在时间和内容上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