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教学法——简约版“学案导学法”

2011-12-29 00:00:00宁慧青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1期


  面对高考的压力与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对“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化,提出了“四步教学法”,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全国很多地方轰轰烈烈地进行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其中有一种教学模式叫做“学案导学法”,也有人称之为“导学案”。去年,我市也开始尝试该教学模式,并在一些学校进行试点。本学期,笔者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学案导学法”教学研讨,并用该模式上了一节政治课。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发现该教学模式拥有较好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有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该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认识问题与相应的制度制约,思想政治课运用“学案导学法”很难有足够的时间保证。
  于是,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整理出一套简约版的“学案导学法”,自称之为“四步教学法”:第一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第二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第三步,学生分析,教师提升;第四步,练习巩固,回归生活。本文,笔者结合“走近国际社会”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个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第一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所以,政治教学不仅要在教学中体现与提炼生活,更要在活生生的现实中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政治教师必须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走近国际社会”教学时,笔者告诉学生,教师要利用一组素材带领大家“走近国际社会”:笔者先介绍了美国反恐战争的重大胜利——击毙拉登,然后告诉学生,美国的这个行动严重地影响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接着播放由于美国特种部队擅自进入巴基斯坦领土射杀拉登而导致巴美两国关系紧张的视频,最后又展示了北约直升机进入巴基斯坦领空打击武装分子而受到巴基斯坦军方反击的文字材料。
  很多学生知道美国击毙了拉登,因此,在笔者讲述美国反恐战争的重大胜利时,学生会兴奋地插上几句话,但学生不知道美国采取这个行动后的影响,尤其是对巴美关系的影响,所以,笔者讲到美国这个行动严重影响了巴美关系时,学生马上安静了下来,开始认真地观看视频和阅读文字,从中寻找线索,进入思考、分析状态。但是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学生很难从视频与文字素材中提取相关信息。于是,教学就进入了第二步。
  
  第二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但学生获得的仅仅是一些感性的认识。要将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还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悟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将实际与理论相联系。现在,“实际”已经通过第一步“创设情境”摆在学生面前,缺少的是理论。理论在哪里?在教材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一般情况为5分钟左右,让学生阅读教材,把握分析问题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也就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同时,要求学生运用从教材中获取的相关知识分析从情境中引出的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阅读课文,明确知识点”的要求,即从国际关系的含义、形式、内容、决定因素四个方面去解读,笔者将第一步中产生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巴美关系从“坚定的反恐盟友”到“任何‘入侵’”便要“做出迅速反应”的原因?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强调了该部分最重要的内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要求学生不能仅停留于知道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还要明确国家利益为什么会成为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影响国际关系的表现等。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学生阅读、指引学生思考方向的作用。
  
  第三步,学生分析,教师提升
  对于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部分学生往往停留于“找出”的阶段,很多学生会“记牢”,但很难达到“理解”的水平。此时,需要教师对知识的理解进行一些必要的提升。
  当学生讲出国际关系的含义时,教师提问:“有几种关系?最主要的关系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国际关系的内容时,教师提问:“巴美之间坚定的反恐盟友反映了国际关系的什么内容?举个例子说明‘文化关系’,举个例子说明‘经济关系’。”当学生回答国际关系的形式时,教师提问:“巴美之间的关系有了怎样的转变?”在学生识记的基础上,教师的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化认识、加深理解。
  对于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学生个体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此时,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学生回答问题,同时要有耐心,让学生有信心去挑战问题。
  关于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每个学生都能从教材中找出,但是,要用这个决定因素分析巴美关系从“坚定的反恐盟友”到“任何‘入侵’”便要“做出迅速反应”的原因时,笔者选了一个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学生说出“美国射杀拉登损害了巴基斯坦的国家利益”后便不知如何说明,教师继续提问:“国家利益有这么重要吗?”学生从书本中找出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接着问:“以前的巴美为什么会成为坚定的反恐盟友?”学生答:“两国有共同的利益”,停了停,补充一句:“现在关系不好是因为出现利益冲突。”于是,学生归纳出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表现——“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在第三步实现之后,通常情况下就是进入第四步,但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例如本课,笔者在结束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教学时,延伸出“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一题,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和笔者的讲解,学生明确了并理解我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因、内容和对策。
  
  第四步,练习巩固,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苍白的。经过上述三个环节,三维教学目标,尤其是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此时,我们需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检测知识掌握程度,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去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真正发挥作用。此时,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试题,也可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通过学生的练习与教师的点评,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最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播放了一段与前面内容有联系的视频——“美国的下一个目标是谁?奎达居民很担忧”,要求学生运用主权国家的知识和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知识分析视频内容。学生在认真地观看视频后,已经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从视频中获取的相关信息,再加上教师的补充与点评,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须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或者国家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识得到落实,能力得以提升,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
  笔者的“四步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利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的优势,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比较理想地解决我们现实中不得不面对的政治学科课外时间不足的问题。而且,这种从情境创设到回归生活的教学实施过程,也体现了我们的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地认识了学科的价值,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问题,最终提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林秋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热的冷思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第10期。
  3.梅冬贵:《“学案导学法”实施策略浅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第12期。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