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学生成长的必备素质

2011-12-29 00:00:00杜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1期


  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
  学校和大众媒介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两大来源。有调查显示,现在青少年每天与媒介相处,如看电视、上网、使用手机的时间,已经超过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青少年尚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之中。而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对青少年认知、人格发展正产生着深远影响。很多教师和家长因为孩子沉迷网络、崇拜明星等问题而忧心忡忡。媒介素养教育应运而生。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一个人对生活中媒体的理解和有效使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则是培养人们拥有或提高这种能力的过程。
  
  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国的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如1989年,英国教育科学部正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公立中小学(5~16岁)的课程体系中。截至1999年,全美国50个州中48个州的课程中包含了一种以上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到2000年,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全加拿大中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的法定组成部分。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为数不多的学者也在进行简单的实验,但不系统,成效不佳,影响甚微。2000年以来,在专家们的努力下,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在大学出现,但受到师资力量、选课机制等各种条件的制约,真正有机会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开辟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抑或只是在现有课程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都非常困难。而让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的“媒介社会”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媒介素养教育的启动和目标
  2007年,我校与团中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工作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紧密合作,参加“儿童参与媒介”的推广项目。在活动中,学校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议题。2008年6月,“儿童参与媒介”媒介素养教育推广项目第二次走进我校。我校教师与主讲教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教育研究中心的张洁博士和她的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
  学校教师达成共识:媒介素养教育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既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符合我校课程建设的要求。双方详细讨论了在我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的可行性。最终,学校开启了“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
  课题的研究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小学阶段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帮助学生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媒介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第二,通过此课程的实践研究,填补基础教育课程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空白。
  第三,通过这一课程的研究和推进,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校的课程文化。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
  1. 课程体系的初步建立
  我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实践研究从2008年9月正式开始,本着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原则,截至目前已经进行了4个阶段。至此,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程体系初步建立。
  学校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设计理论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与中国传媒大学课题负责人共同起草了《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课程纲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办法等进行了界定。
  学校教师选定五年级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并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以下5个方面:
  ●了解媒体信息内容与各种表意符号的特性;
  ●思辨媒体再现,了解现实世界、媒介世界与脑中世界的区别与联系;
  ●反思受众的意义;
  ●分析媒体组织;
  ●影响和使用媒体的具体目标。结合社会热点及教育难点,参考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成果,制定出具体的课程方案。
  我校与中国传媒大学相关教师共同编写了《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程计划》。课程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15讲,共计30课时。此项课程计划,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所接触到的媒介问题进行设计。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与完善课程内容。课程分为以下四部分进行。
  媒介基础知识。在起始课《现实世界、媒介世界与电脑世界》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种世界的区别和联系,牢记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在第二阶段综合介绍了各种媒介传播的特点;第三阶段,分类介绍各种媒体传播的特色,如摄影、摄像、动漫、广告、手机、网络等,并通过一些媒体生成的作品,让学生分辨真伪。如《火眼金睛看广告》——教导学生鉴别广告真伪,鉴赏广告优劣的方法;《品牌的魅力有多大》——引导学生讨论“名牌”商品对自己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网络成瘾现象。关于网络成瘾这一严重影响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问题,我们设计了5节课,帮助学生们正确认识网络和游戏。《网海自由行》——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网络的特点,学习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技巧;《电玩世纪》——通过访谈和问卷了解学生使用游戏的情况;《游戏点穴术》——揭示电子游戏的设计原理,让学生了解游戏吸引玩家的原因;《游戏达人现实闯关》——通过游戏与实际活动对比,让学生体验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我的成功秘笈》——理解游戏和现实世界里成功的不同。
  社会现象分析。这一内容与学生们遇到的实际问题相关联。如《明星我最爱》——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明星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流行大阅兵》——组织学生讨论流行、美、时髦等概念的来源,反思媒介对人的影响;《手机与生活》——引导学生掌握使用手机时应遵循的礼仪规范。
  创新精神培养。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开设3节动漫课程:《动漫梦工厂(上、下)》——介绍动漫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赏析世界各国动漫,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思维和审美标准;《动漫DIY——布偶剧表演》——活动课,请学生自编、自演动漫布偶剧,培养学生自主运用媒介的能力。
  2.课程实施方案与成果
  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根据我校整体推进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管理办法,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我们为每个实验班指定一位教师全程参与,除记录授课过程、提供反馈意见外,还要协助课程实施人员维持课堂纪律,辅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实现专业教育人员的教育指导和小学生实际情况的对接,确保媒介素养教育实验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能激励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并通过参与课程开发和管理,最终激发教师的科研愿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学校拥有能承担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
  截至2010年7月,学校教师共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实验,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留下了30讲课例和录像等资料;2010年7月,我校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同编著完成国内首本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指导用书——《畅游媒介海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及示范教学光盘,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正式出版发行。2010年12月,我校被授予首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参与媒介”项目示范校。
  3.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小学日常教学
  自2010年9月至今,该课程研究已经进入第四阶段。在已开发的30讲课例基础上,由我校教师继续研发课程内容。我们将这一研究成果向全校各学科推广,鼓励教师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与日常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
  参与课程实验的几位老师,不仅了解了媒介素养教育,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进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产生了第一批学科课程融合研究的成果。他们的成果对全校教师起到了激励与示范作用,不断有教师加入到研究团队中来。目前,已经有来自美术、音乐、语文、数学、体育等各学科共计25位老师加入了融合课研究的团队。各学科的课例也在不断开发和完善中。
  
  媒介素养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1.科学理念的指引是重要的经验
  我校的课程改革是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科学理念指引下进行的。在研究过程中,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引下开展研究工作。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不断改进评价方法。2009年9月,我们从台湾心理出版社引进《中小学批判思考意向和技巧量表》,依据国际领先的定量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重要目标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教师始终全程参与。目前,该课程已经由学校老师自己授课和研发,并在全校开展媒介素养与学科融合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突破。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文化熏陶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获得幸福人生,实现生命价值效益的最大化,在“爱与创造”中享受温暖的教育、享受创造的乐趣。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