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

2011-12-29 00:00:00杜丽鸿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1期


  结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对研究过程的沉淀,是对研究成果的精炼,更是对学校科研方向的指引。在结题时,我和学校教师共同经历了如下所述的“三思”过程。
  
  全程回顾,思“集结点”
  1.从“开题”入手回顾,做到“一一对应”
  开题报告中明确写出了“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回顾这些内容,也就明确了结题的方向。因此,结题的重点便落实在对前测问题、研究过程及最终目的等项目的思考上,实现课题研究的“善始善结”。
  2.从研究过程中捕捉生成性经验,做到“有点必录”
  通过实践,我们意识到,有些生成性的经验,是我们在开题时没有预见到的。因此,必须善于捕捉信息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从教师层面思考,包括反思策略的总结、团队合作的内容和形式等。
  从管理层面思考,包括在校本研究过程中探索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制定的规章制度和采取的干预手段等。此外,管理者深入分析现象,帮助教师找到研究切入点,反思有效改进的具体方法,也是我们总结和回顾的重点问题。比如,作为管理者,我们总结出了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方面需要关注的几条原则:学校的制度要求与教师的自觉主动结合;要从提高教师对教学问题认识的能力入手提高反思能力;反思内容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
  
  立足成果,思“创新点”
  有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就开始思考总结课题成果的“创新点”。我校的反思课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创新之处。
  1.参与、互助式反思,促进了教师多角度立体反思(互助式)
  我们构建反思团队,施行同伴互助的反思形式。在保留现有行政性分科教研组的前提下,打破条块分割,把各学科带头人组织起来,组成跨学科组的反思团队,并在团队中“结伙伴”,定期开展同伴互助的集体反思科研活动。这样的反思促使基于不同经验水平的教师,多角度展开反思,集中了更多人的智慧,提升了反思的实效性。
  2.反思点的系列研究,督促教师围绕一个问题坚持长期反思(系列性)
  学校教科研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我们探索出了适用的反思工具,如教师自我诊断表、反思表、课堂观察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袋,这一系列切合教师特点、符合教学实际的反思方式,促使教师坚持长期反思。
  3.思考的主动投入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专业化)
  反思策略的实践过程,促使教师加大了对教学的思考。教师更主动地在课前进行充分预设,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把控,及时在课后进行比较、归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真正贯穿教学全程的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展望未来,思“延续点”
  在反思策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有规律可循。那么,推进学校的科研工作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开始对目前学校整体的科研氛围和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及工作现状进行了静心分析。
  学校的科研氛围。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校已经具有浓厚的反思氛围,尤其在教学方面,形成了“课前深思、带题授课、及时反思”的良性循环。这是继续开展科研的良好土壤。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想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师的素质应是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反思课题”在教学层面的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我们认为在教育、管理等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可以以“反思”带动和推进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管理反思,也可以提高中层干部的管理水平。
  通过如上细致的分析,“以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便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结题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结题的过程更充满思考和期待,其中宝贵的经验,将有利于推进“十二五”课题的进一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