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推动首都中小学德育科学发展

2011-12-29 00:00:00罗洁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1期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规划纲要的各项任务要求,北京市积极申报教育部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教育部最终批复下来的16个项目中有1项是“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推进这项改革试点既是今后一个时期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首都中小学德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首都中小学德育发展的基本态势
  2004年中央8号文件颁布以来,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政策和举措。市、区县和学校紧紧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性、社会性、系统性等特点,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首都教育改革的大局,思考中小学生的主体需求,把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作为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积极探索新时期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条主线,抓住北京奥运、国庆60年等契机,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奥林匹克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大大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在德育途径上,通过抓实课程德育,强化学校育人主渠道、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家长教师协会,推动社会和家庭联动育人,通过建设数字德育平台跟进网络育人,大大拓宽了德育的空间;在德育方法上,小学大力唱响新童谣、强化文明礼仪伴我行、夯实文明礼仪基础,初中倡导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开展中学生时事讲坛、举办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高中举办模拟联合国、开展生涯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适合不同学段并具有首都特色的德育品牌活动;在德育机制上,着眼现代、开放的教育环境,大力倡导实践育人、全社会育人的理念,搭建学生自主成长的平台,建立起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测评、反馈、激励机制;在德育队伍建设上,完善“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等表彰激励机制,采取了持续举办市级骨干班主任培训、面向全员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培训、建立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启动优秀班主任牵手工程等一系列有效的举措。
  首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良好。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测评中心持续六年来的跟踪测评显示,当前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总体状况良好,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爱国主义情感;二是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公民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三是具有良好的文明素养,公共秩序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较强;四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较好的生命健康意识。全市中小学生近年来在一系列重大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北京奥运会期间,41万人次的中小学生走进奥运场馆文明观赛;国庆60年庆典中,10多万中小学生参加游行庆典,展现了首都中小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近年来还不断涌现出一批在全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优秀学生典型,有见义勇为并获得教育部“舍己救人优秀学生”称号的付冬梅,有热心公益、立志做环保先锋并获得全国十佳杰出志愿者称号的袁日涉等。
  
  实施项目试点的基本考虑
  “十二五”时期,首都中小学德育站在了新的起点,以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将进一步推动首都中小学德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归纳起来,开展这项工作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的行动需要。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都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并提出了“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