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职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可以说是个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尤其是有些学生是高考的失意者,进入高职学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暴自弃,凡事无所谓的心态。再加上现在大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环境使得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同时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和强烈,这样就为学生管理带来很多障碍。作者结合多年高职班主任工作经验,对该项工作作探究。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
目前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高职学生变得躁动,不安,无所追求,虚度美好的大学时光,存在很严重的厌学心理。考试成绩一塌糊涂,有的甚至出现了留级等更严重的现象。面对如此现象,确实需要较高的智慧,要下一番工夫才行。一个班级也是个小社会,所以班级管理一定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那么如何才能建立恰当的标准,并有效利用这些准则,从而把班级经营得有条不紊呢?作为一名老班主任,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科学地树立班级的精神——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班级是学生们重要的集中单位,也是影响同学们思想的重要群体。所以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和构建这个群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这几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考分一般偏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高考发挥失常、志愿不如意等现象,再加上一些家长对高职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一些学生非常不情愿上高职,破罐子破摔,认为上了高职还谈何希望,谈何追求。面对这种状况,我一开始就邀请一些成功的毕业生面对面同他们谈心沟通,同时带领他们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实际的人才评判准则和方法。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和价值观,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树立指明灯。
二、切实用“心“与学生交流
“情为万象之首”,说明了“情”的重要性,我们在学生管理中何不牢牢抓住这个“情”去下一番工夫呢?虽然班主任管理班级时要“严”,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对于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学生来说,尤其是高职生既具有年轻人共性的逆反心理,又有高考落魄的失意情绪,一定要恩威并施,以情管理,以情育人。大学生都是千万个家庭的寄托和希望,更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充分地显示了大学生的成长状况对社会的意义。而他们更是需要情感的一个群体,他们更需要老师与同学的关怀、安慰及集体的温暖。
我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及时同学生们谈心、交朋友,并能够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是非观。通过该做法,我及时地了解到孩子们的各种心理状态,同时在实施管理方法时也融入了相应的“动之以情,以情感人”的元素。这为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犹如为运转的机器添注了润滑剂,对孩子们正确情感观的培养非常有效。
三、严格地有效地执行“班规”
班级的管理要规范,必须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有力的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可以结合《大学生守则》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来制定,由班主任和班委会共同制定,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不行,但外面的歪风邪气学得相当快,再加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遇事懒于思考,所以容易跟风,稍不留意就把班级和学生搞得一团糟,许多规章制度压根执行不了。
严格的奖惩条例的制定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制定和宣讲奖惩条例,让学生知道,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规章制度的制定要注重全面性,包括学生的思想、学习、纪律、劳动卫生、集体活动,等等。在制定的规章制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听取家长和其他学生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使得该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组建一个健康有效的班级管理领导班子
有了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后,最主要的还是如何实施管理,光靠班主任一个人是不够的,学生才是班级的真正主人,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和支柱。因此处理好班主任和学生们的关系至关重要。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们工作干劲是不错,但工作的主动性和悟性却不尽如人意。这就说明学生主观进取心不够强,自我管理意识不强。
部分高职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班级管理的意识欠缺,对于担任班干部,服务同学毫无兴趣。
针对这种状况,我采取精神为主,物质为辅的激励措施。首先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班干部奖惩条例,真正体现有付出就有“回报”。其次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发挥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进行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例如实行班干轮流值日,值日班干全面负责班级的一日常规的督促和检查,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并能及时同他们沟通和帮助,确实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再向班主任汇报情况。另外,在班级中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和做法,“被批评不丢人,丢人的是没人敢批评的人”。这是我给学生的一句励志的话语,学生们定期进行自我检讨,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已经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
五、灵活搞好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的有机结合
对班级学生管理是否有效,有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考核和激励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现在大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对人和物的培养都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尤其对于高职生而言,90%以上的毕业生马上就要奔赴社会,为了很顺利地适应社会,首先要学会公正、公平地评判自己的付出和劳动。
绝对科学的量化标准和方法没有,如何尽量体现量化的可行性呢?我认为量化标准实施前,必须要求有经验的领导、班主任和毕业生给他们一些定性的评断和指导,真正做到定性和定量管理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