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学生生命的乐章

2011-12-29 00:00:00沈梅
考试周刊 2011年61期


  摘 要: 加强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通过读人物传记、查相关史料,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理性思考、相互交流,更好地感悟优秀人物对真理和正义的执著追求和精神风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课程改革 生命教育
  
  中学阶段学生的个性逐渐定型,他们对世界、人生都可能有了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他们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生活;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当是很乐意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通过读人物传记、查相关史料、理性思考、相互交流,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优秀人物对真理和正义的执著追求和精神风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进而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规划自己美好的未来,这应当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意义与价值所在。
  一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无论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角度,还是从时代呼唤生命教育的角度,都是势在必行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首先,加强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是,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青少年自杀、杀人、校园暴力等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生命不但属于自己,更属于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加强生命教育是适应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历史新课程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使知情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体现了生命的完整性;历史新课程把教学重点由教师转向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着生命的自由性和超越性。历史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与生命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教育目前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还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主要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进行。作为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线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
  二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学生人格培养和发展着眼,为历史课程设定了教学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