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2011-12-29 00:00:00林梅香
考试周刊 2011年61期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而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就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这一问题,结合实际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是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又常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数学现实性联系起来。为此,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要采用多种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情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使之想探索,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心理基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提问: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刚,每人分到几个?请用手指表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一根手指。接着,我又说:现在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刚,请用手指表示他们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一下子懵了,有的学生说用半截手指表示,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说表示半个苹果。接着追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这下真难住了。这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就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发展成为他们自主探究的需要,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对分数学习的兴趣。
  二、亲历知识建构,促进独立探究
  课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和工具,可是,数学老师总是有意无意挡住这个窗口,甚至整节课也没有让学生翻过书,没有意识到必须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工具。教师要使课本成为学生自己的读本,要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因为,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对文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反,它很需要用这种方式来扩充认识的背景,提高探究的起点。像“三角形、四边形、梯形”名称之类的知识也要让学生猜想、发现,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毫无意义。在读书过程中,要找出疑问进行质疑,对例题进行变式,还要解题,寻找新的算法,思考知识与知识之间,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等等,无一不是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先学课本,旨在把独立学习引进教学过程,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必须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不能再面面俱到、照本宣科地讲授。例如,小学数学“减法的简便计算”一课,学生虽然知道a-b-c=a-(b+c),但是他们还难以理解:a-b-c为什么会等于a-(b+c)呢?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举例说明:有一天小军的妈妈给他10元钱,让他去商店买一包味精和一瓶醋,味精每包4.8元,醋每瓶1.2元,小军应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快就算出应找回4元,我就接着问:“你怎么算出找回4元的?”有个学生说:“先算出买味精后还剩多少钱,再把剩下的钱减去买醋的钱,就是应该找回的钱。”另一个学生说:“他的方法太麻烦了,把买味精和买醋的钱加起来,再把10元减去6元等于4元。”这样从实际生活入手,同学们经过激励争论,得出了a-b-c=a-(b+c)。只有在探索事物内部规律的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只有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才能探究更复杂的规律性,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鼓励质疑问难,提高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学生学习数学开始往往只满足于“知其然”而不追求“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能够同中见异,平中见奇,能够从一些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使探究意识得以培养。比如,教学“分数的乘法”这一课时,有一道例题:把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按照课本的思路教完例题后,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问:÷2==(米)已经做好了,为什么什么还要学习÷2=×=(米),而且课本中计算法则中也要求我们被除数要乘以除数2的倒数?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说明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有探究意识。我充分肯定学生后,把原题改为÷2,让学生想一想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算一算。学生通过动手,很快发现当分子不是除数的倍数时,计算过程很繁杂,还是课本中的方法更有普遍意义。虽然提问题的学生最后否定了自己的看法,但通过自己质疑,学生不但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而且提高了创新积极性,并使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创造交流机会,提升探究体验
  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教学中,经常组织小组讨论,使学生能认真听到别人的发言,在学习中学会了欣赏他人。倾听别人意见,发言时,同学们互相启发,补充回答,课堂气氛热烈。积极进取、好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重视为学生创设鼓励竞争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摆,来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学生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方法。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补充、修正。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五、注重“开放”训练,体会探究乐趣
  数学开放题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它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也正因为这样,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能够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复习量的计量单位时,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36( )>36( )>36( ),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各计量单位实际大小的情况下,灵活地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使式子成立。这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再如,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式习题:“一项工程,单独做,甲要20天,乙要30天。”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补充问题,并列式计算。经过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别得出了不同的解法。尽管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补充的问题不同,解答方法也有简有繁,但他们的思维都在积极地活动着,即使思维水平最低的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
  总之,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一节充满人文性的数学课堂,势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势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张开“自主探究”的翅膀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