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评价促进有效发展

2011-12-29 00:00:00张华
考试周刊 2011年61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习评价的改革已经从理论的研究进入实践的尝试阶段,它改革的成功与否实际上是对整个课程改革的有效性的最好检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课程标准都要求我们的评价要真正反映学生学习的状态,要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真正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导向标志作用的环节。
  要使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学习、形成学习方法的过程,还是培养健康的学习情感和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过程。要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得到发展,教师的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我们要看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不再单纯是我们知识灌输的对象,还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各个层面的要素,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发展要求,我们应该有相对的良好的新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同样是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用怎样的言语、怎样的切入口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掌握的影响是不同的。而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良性评价我们虽然已经起步,但还是太少了,同样评价的方法还是单纯的简单的肯定和表扬,缺乏更有效的促进性做法。如何正确恰当地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取向的评价我们的尝试还是少之又少,我们需要长期的努力,发挥集体的力量从学生出发寻找突破口,以求我们的评价形成完整的体系。
  一、针对我们以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只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的评价,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根据不同的学段实施不同的要求。
  第一学段主要强调“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学段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还要强调重视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评价的内容要能够反映学生自己探索数学的过程和取得的进步,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收集的有关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解决问题的反思,等等。
  二、针对以往我们较死板的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的评价方法,运用更恰当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有效建构。
  所谓的恰当的评价主要是指评价时应将学段目标作为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来评价,学段目标不是学习某一部分内容之后每一个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
  (1)对知识理解的评价往往我们只注重评价学生是否记住某些概念的定义,从而给出一些判断或填空进行评价。其实对知识的理解甚至是简单的纯概念的理解也远不止这些。与概念有关的能力才是我们要重点评价的。
  例如:使用如下的图形尽可能多地表示出各种。为了使每一种表达清晰,你可以复制这一图形。对于每一种表示,解释你是如何知道你表示的阴影部分是的。
  以往我们常常借助分馅饼或圆形的蛋糕的情境来评价学生是否理解分数概念的,但是要考查学生是否获得对分数的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应用这一概念,在更大范围内表示出各种的分数。
  (2)传统的对技能的评价在我们的教学和考试中都能集中体现,但却很少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隐含在技能应用中的各概念之间复杂的关系,更少评价在数学思考过程中看不见的解题策略的使用情况。因此我们现在对技能的评价既要考查学生实际执行这些技能的情况,又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规则。
  例如:找出两个比10大的整数,并且两者的积是726。
  又如:你们班正在学习乘法,你的同桌不明白4×3=12是什么意思,你将如何向他解释?建议你在解释时可以使用图片或图形。
  以上问题都有不止一个答案,都能合理地反映学生技能与知识的联系状态,有助于更好地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各种数学技能。
  三、针对以往我们单纯注重对学生比较机械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评价,更要突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真正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实际上强调的是对数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而必须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解决有关的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对学生掌握这些策略的情况进行评价。
  单从答案是否正确很难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价。要评价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对过程进行框架形监控:学生如何理解问题—是否有解决的计划—答案是否正确合理—每一步是否正确—是否对解答进行检查或概括—是否符合问题的条件。另一种是基于对问题解决性质的理解进行考查评价。比如,是否在解决过程中学习数学;是否在数学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的问题;是否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发展和应用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体会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是否能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文字、字母、图表等)进行表达;能否解释解决结果与问题情境的内在合理联系;是否对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并获得解决的经验和策略,从而去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是否在有意义的应用数学中获得信心。
  我们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评价的内容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一个接近现实生活的情境。往往这样的情境是用文字或图片描述或展示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其7+b1IIi1kf9AKT+cbqfMaA==中。这样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上体育课时,教师让每一个小组排成一行。小明注意到在他前面站着6个同学,在他后面站着4个同学。请问小明所在的小组共有几个同学。
  (2)用促进较高层次思维的词语来提问。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往往用“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解决、发现、概括”等词语来提问。例如,有一串数如下:3,4,12;3,6,6;3,8,24;3,9,9;…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说明你的理由。通过不同的提问词语来提问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即时的学习状态,可以作为教师进行合理的评价的有效参考。
  (3)使用“渐进”式提问。这种提问使前面的信息将作为后面问题解答的依据,而且往往通过后面的回答也可以推知前面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例如,下图描述的是小红放学回家的行程情况。
  根据上图回答如下的问题:1.小红放学后径直回家的吗?2.图中的哪一段表明小红在某处逗留了一段时间?3.编一个小红放学回家的故事,使情节与图中描述的情况一致。
  (4)在问题的后面补充跟踪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例如,把一元硬币向空中抛10次,记录你的实验结果。1.正面朝上的次数是多少次?2.这一结果与你的预期一样吗?3.如果结果与你的预期不一致,你还能做些什么使结果与你的预期一致呢?4.你怎么知道这样做能够保证实验结果与你的预期一致呢?
  四、针对以前我们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方式、主体的单一现象,追求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方式主要是笔纸测验,关注的是终结性结果,对知识与能力的过程的形成不太关注;评价的主体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能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这对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又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的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可以用书面的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又可以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等方式。
  一些评价形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例如“课堂观察”,教师的课堂观察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表现,通过课堂观察,教师便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的情况,从而给予鼓励和强化,或进行指导和矫正。
  又如“成长记录”,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采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成长记录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收集学生学习中心态、思维、实践能力的信息,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
  每一种评价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评价时应结合评价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加以选择。
  当然,以上几点只是对数学学习评价改革的敲门之举,因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被用来辅助我们的教育教学,它是我们数学教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我们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评价的改革是以学生个体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促使每一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实现其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