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趣练”学语文

2011-12-29 00:00:00刘海燕
考试周刊 2011年61期


  新课程改革强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逐步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对于注意力转移快、情绪变化快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培养他们的阅读、想象、表达等各项能力时,兴趣显得格外重要。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几乎左右着他们的一切活动。而体会到教学过程中的乐,又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如何让乐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1.接近,源于修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老师不但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知识,而且要不失时机地在学生面前适当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里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希望自己能像老师一样,从而激发他们接近老师并与老师共同学习的欲望。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一些名句,从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我就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三天背一首,在检查之前,我先试背。这样,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时间,就围着我,和我比赛谁背的诗多。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怎样能理解、背熟古诗,直至正确运用古诗。春游时,看到低垂的柳条,我和学生情不自禁地吟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清明节,下起了毛毛细雨,学生们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理解背诵古诗词已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
  2.亲近,源于爱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要对学生充满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春风化雨般的爱。我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课间,我和学生一起活动,跟他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讲《三国演义》里的英雄故事,和学生说心里话,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王鹏同学最近上课总是心不在焉,作业更是丢三落四,书写马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又注意到,下课时,别的孩子都在尽情玩耍,只有他一个人默默地坐在班上,一言不发。这孩子肯定有什么心事。放学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亲切地和他交流学习情况,,说着说着他哭了,他说他想妈妈。原来他的妈妈和爸爸离婚了,他已经两年没见过妈妈了,最近总是想妈妈,没心思学习。我笑着对他说:“想妈妈没错,你要把对妈妈的思念化成学习的动力,你认真学习,长大有出息了,妈妈会和你团聚的,你有什么困难,要说给老师听,老师会帮你的。”他连连点头。从那以后,王鹏变得快乐了,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小秘密,都愿意和我分享,我成了他的知心朋友,他对语文越来越有兴趣了。
  3.相知,源于信任。
  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说到做到,如果做不到,就要及时说明原因,不能对学生空许承诺,否则学生会对你失去信任,对你所教的学科也就无兴趣可言,你的教学必将失败。相反,信任学生,使其树立信心,让他相信自己一定行,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竹同学是新转来的,不会说普通话,难以与老师和同学交流,非常自卑。课堂上他怕别的同学笑话他,从不举手发言,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利用课余时间耐心辅导他,从汉语拼音开始,一个音一个音地教他。课堂上把合适的发言机会留给他,不管他说得多慢多别扭,都耐心倾听,并让同学们及时鼓励他。渐渐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默不语了,课堂上常常见到他高举的小手。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信,便会从内心把老师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有什么话都愿跟老师说。
  这样就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使学生对老师充满崇敬与喜爱,乐于参与整个过程的学习。老师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老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学乐说。
  二、课堂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主渠道
  1.采用各种新颖独特的方式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如在教学《鸟岛》时,我首先用课件展示鸟岛万鸟云集的景象,在蓝天碧水间,各种各样的鸟儿在这里自由地飞翔、嬉戏,孩子们边看边发出感叹:“哇!好美啊!”“鸟儿真多啊!”……接着,我让大家说说此时心中的感受,顿时,大家兴趣盎然地抢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紧接着问:“大家想知道这是哪儿吗?鸟儿们为什么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几乎是异口同声:“想!”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使孩子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而在讲授《母亲的恩情》一课时,则从古诗《游子吟》入手,先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然后开门见山地问:“同学们,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老师,我知道。”“小机灵”陈心雨兴奋地说:“是唐朝的孟郊写的,是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陈心雨明白了,大家明白吗?”我趁热打铁,“学了第9课,你们就会明白。”学生们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
  除此之外,引入课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质疑引题、故事引题、情境引题,等等。只要灵活运用,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兴趣带学生进入课文的新天地。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有了生动形象的揭题,学生就会对学习内容有短暂的感性兴趣,但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短,注意力极易分散。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月亮湾》一文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彩笔把月亮湾美丽的景色画出来,学生兴趣很高,一个个都非常认真地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就展现在面前了。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进一步体会到课文语言文字的美,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加强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是催化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童话、儿童小说、科普读物和《三字经》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利用晨会课和阅读课时间向学生讲讲书中人物的先进事迹、精彩片段,当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之后,就适可而止,让他们去找原书来看。并在推荐了书目后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读书交流会”、“成语竞猜”、“故事比赛”等。
  2.背诵、摘抄优秀诗文,读练结合。
  从二年级第一学期起,我就指导学生把在课外书上读到的好词好句摘抄在一本专门的好词佳句本里,熟读成诵,并运用在自己的写话中。不只读得多,还看谁运用得多,每个星期我花一定时间让写得好的学生交流自己的写话,其他同学一边欣赏一边评议:他这篇写话里有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生动。交流的同学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其他同学听得认真细致,学到了很多。为了使自己有表现的机会,每个同学都认真阅读课外书,课外阅读兴趣浓厚,既丰富了知识,又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