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考作文命题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独词类,短语、句子类,话题类。当然这三类只是大体上的划分,其中有一种半命题即自己填空的形式,实际上大家填好空后就可以把它当作短语、句子类来考虑。下面我就这三类中考作文命题形式,来谈如何指导学生审题。
一、独词类题目。所谓独词类题目,就是题目只有一个词语,如中考中出现的题目:“长辈”、“牵挂”、“品味”、“心愿”等。对于这一类题目,要指导学生走好四步。
第一步,首先要弄懂题目的意思。如:“交往”,就是交流往来的意思;“牵挂”则是思念挂怀,重点是挂怀,放心不下的意思,不能单单理解成“思念”;“品味”的意思是对某事某物观察研究,发现其中的道理和乐趣。
准确理解题目意思这一步很重要,若题目意思理解错了,如把“牵挂”理解成思念,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会不合要求,像有的学生写离开小学后思念自己的母校和老师,这种作文显然没有扣紧题目。
第二步,就是要把这个题目放在生活中来观照,要能够看出命题者是想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中哪一类现象,思考哪一类问题,这一步是审题的关键。如果看不出出题者的意图,那么在下面构思作文的时候,就会有点盲目,而一盲目构思,就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了,严重的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致语文中考失败。
实际上,命题者出作文题目,就是要看考生是否关注生活,是否热爱生活,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比如出“交往”这个题目,他就是要看考生是否关注生活中的交往现象:同学之间的交往,成人之间的交往,学生和大人之间的交往,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交往,等等;是否思考交往中的问题:交往有什么作用,我们应如何交往等。只有考生关注了这些现象,思考了这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来构思,写出的作文才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不出出题者意图盲目构思,肯定是要失败的。
再比如,出题者出“牵挂”这个题目,不就是要引导我们关注生活中我们挂念的亲人,挂念需要解决的问题吗?看出这一点就能构思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第三步,明确命题者的意图。在弄清引导我们关注生活中的哪一类现象、哪一类问题后,这时考生就要想自己对这一类现象、问题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这一步实际上就是明确文章的中心。如“交往”这个题目,可以表达这样的中心:交往给我带来的快乐,或者我们应鄙弃物质交往重视纯洁的友谊……这些中心都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四步,确定文体。这一步也应放在审题中考虑,因为这一步也是要在动笔之前完成的,另外确定什么文体,跟题目的特点也很有关系,如“牵挂”这个题目,最好是写记叙文,所以在考虑写什么文体时,要注意从题目特点出发来思考。
二、短语、句子类题目。对于这一类作文题,审题的总的思路与上面独词类文题的四个步骤相同,但是由于是短语、句子类,比独词类文题多了一些修饰限制的成分,这必然需要我们给予另外的注意,要注意的有这样几点:
(一)在弄懂字面意思的时候要注意题目中有几重限制条件。如句子类的,“人生没有草稿”这个题目,首先可以看出第一重限制“人生”,然后可以看出第二重限制“没有”,最后一重限制“草稿”。还比如“我喜爱的一句名言”这个题目里有四重限制:“我”、“喜爱”、“一句”、“名言”,即只能写自己喜欢的一句格言或警句,不能写两句,也不能写普通的一句话。
短语类,如“成长的脚印”,这个题目里有“成长”、“脚印”这两重限制。“成长”要求写成长问题,“脚印”则提示考生要写过去。而“说句心里话”,这个题目里有两重限制很明显是“一句”和“心里话”。
(二)在看出多重限制的同时,还要注意找出哪一个或哪几个是重点限制、关键限制。如“人生没有草稿”这个题目,三重限制中“没有”这重限制非常关键,因“草稿”在生活中通常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谋划,筹划打算;另一层是修改,重新来。现在题目是“人生没有草稿”,这里的“草稿”很明显是修改,重新来的意思。“人生没有草稿”就是人生无法重新再来,无法进行修改。
(三)不能只看到限制,还要看到自由的空间。实际上现在作文题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现在不能因为我们小心了,在审题时强调突出了限制而让考生只看到了限制,写起来就束手束脚,甚至觉得无话可写,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的。实际上,我们分析“限制”就是为了发现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又不会出格。比如“说句心里话”,这里的“心里话”是随便哪一句都可以的;“这也是课堂”这个题目里的“这”,是可以在很广阔的范围内指代的。
只看到限制,思路就会僵涩,觉得无话可写;能看到自由的空间,思路才能打开,发现广阔的天地,任自己驰骋。所以,审题的最后阶段,应该是觉得可写的内容越来越多。
三、话题类作文题目。话题类作文没有明确的题目,它直接用材料和提示引导考生关注生活现象和问题。所以,考生读懂话题作文的材料和提示、明确命题者的意图是关键。
这一种作文命题形式,有的是材料和提示两部分都具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骆驼在垂暮之年,又一次穿越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胜利归来。
马和驴请老英雄去介绍经验。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老骆驼说,“认准目标,耐住性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到达了目的地。”
“就这些?没有了?”马和驴问。
“没有了,就这些。”
“唉!”马说,“我以为它能说出什么惊人的话来,谁知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就完了。”“一点也不精彩,令人失望。”驴也深有同感。
是啊,人生中的这些“不精彩”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可是,正是由于这些“平凡”、“不精彩”,才孕育了成功与伟大。
请以“感受平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题目自拟。
看到这个题目,首先要耐心地读懂材料和提示,然后考虑命题者是想让我们关注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和问题。通过分析联想,可以明白,命题者实际上是让我们思考生活中“平凡而不平庸”的现象和“平凡与伟大”的关系问题。明确了这些,确立中心、文体、拟题就可以有的放矢,确保作文成功一半。
话题作文,有的没有材料只有提示。如:
我们不要总回顾过去,也不要总希望未来,要拥有现在。因为拥有了现在,我们就能弥补遗憾的过去;拥有了一串充实的现在,我们就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会拥有一个饱满的人生!
请以“拥有现在”为话题作文,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要求:文章不少于600字。若写成诗歌,应不少于20行。
这个题目只有提示,但并不容易读懂。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出题者实际上是让我们思考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间段之间,对于“现在”的认识和把握。审题审到这,基本上就成功了,至于拟题确立中心那就比较容易了。
通过以上三类作文命题形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哪种题目,明确出题者意图,都是审题的主要方面。而明确命题者意图后,自己是否有相关方面的生活积累,又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这样看来,考生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思考,就容易看出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平时帮助学生积累生活,才是提高审题能力的第一要义。
(作者单位:苏州太湖国家旅游
度假区香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