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作品鉴赏中的问答题,历来是语文高考中广大考生最头痛、也是丢分最多的一个考点。如何准确而高效地解答文学作品鉴赏中的问答题呢?笔者针对问答题的两种考查方式及考生答解误区作了如下一些探讨。
一、“概括回答”题
“概括回答”是高考文学作品鉴赏问答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考查方式。对于这类问答题,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 “一句话作答法”,即用“通过描写(讲述、叙写)……反映(表达、表现、抒发、揭露、批判)……”的句式一句话作答。例如2009年江西卷第18题: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参考答案为: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对现代人的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和批评。
但对于有些“概括回答”题的答法应灵活运用,具体阐述如下:
1.概括回答人物形象特点题
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部分省市以小说为文本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旦以小说为文本,就难免会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来命题。
对于这类题,一是采用多个定语的“单句作答法”,而定语大多是两个字或四个字的能概括人物形象的词语,一般要根据分值的情况来确定定语的多少,但至少要有三到五个定语,做到宁全勿缺。例如2009年安徽卷第12题: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参考答案为:董师傅是一位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普通木工。
二是采用多个短语“分条作答法”。例如,要求概括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较多,而又不只是两三个而是四五个,学生在答题时,如果采用 “一句话作答法”来答题,就极有可能会漏掉某些要点。所以对于这类题型,最为适宜的方法就是采用以两个字或四个字的词语或短语分条作答,并根据分值的多少来确定要点的多少。(一般一条一个要点,每个要点一至两分)例如2010年安徽卷第11题:根据小说第④至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参考答案为: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此题分值5分,5个要点,一个1分)
2.概括回答情节、思路题
高考所考查的文学作品篇幅虽然不长,但毕竟也有1500~2000字,对于概括全文的情节、思路这类题型,不妨采用“显性分条陈述法”,即标出序号①②③作答,或“隐性分条陈述法”,即先写……再写……最后……。答题时务必循着小说的情节发展、散文的写作脉络一步步作答。同样,由分值的多少来确定要点的多少。
例如,2010年广东卷第16题:请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参考答案为: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此题分值4分,4个要点,一个要点1分)
又如,2010年重庆卷第15题: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参考答案为: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离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此题分值6分,有3个大要点,每个要点含两块内容,每块内容1分)
3.概括回答题的答题方略
对于概括内容题,除了要掌握个别题型的针对性答法外,心中还要有这一类题的基本答题方略,即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整体把握以锁定答题区域,其次寻找并画出关键词语或句子,然后按照问答要求整合作答,并根据分值的多少去揣摩要点的多少,这便是这一类型题的基本答题方略。
例如,2008年重庆卷第16题,题目是: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首先整体阅读文本,并标出全文八个自然段序号,同时明确在这八个自然段里分别介绍了挂钟里的时间,手表里的时间,项链坠、台历、玩具、电脑、手提电话里的时间,头发里的时间,生命里的时间等等。然后整体把握全文,找到一些相关的有效的关键信息,并用笔在试卷上画出关键词,最后按题目要求整合作答。参考答案:(1)挂钟里的时间“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2)手表里的时间“鬼鬼祟祟”地走;(3)项链坠里的时间(台历上的时间,玩具里的时间,电脑和手提电话上的时间)“匆匆地”走;(4)头发里的时间“悄悄地”走;(5)生命里的时间“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6)人与时间(时间与人)“相依相偎着”行走。(此题6分,6个要点)
二、“简要分析”题
回答“简要分析”题时,考生最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缺乏“分析”,二是答案要点“不全”。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1.简要分析人物形象题
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13题,题目是: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同样是考查人物形象特点,但此题与“概括回答”题要求不一样。概括回答人物形象特点只需要用词语、短语分条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即可,但“简要分析”题则需进一步结合文本举例分析,答题语句一般要三到五句(或三到五条答题要点),所以此类型答案则由“概括+分析”构成,概括务必准确,分析一定要透彻,宁全勿缺。请看参考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2.简要分析作用、原因题
例如,2010北京卷第17题第2小问,题目是: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参考答案为: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考生在答此题时很可能只答出第二点海棠花在全文内容(即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答不出第一点海棠花在全文结构上的举足轻重,这样就丢掉了一个要点,4分的题就只能得2分。因此,回答此类题型时,可采用“内容+结构”的答法,既要答出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还要答出在结构上(形式上)有什么作用。
再如,2010年安徽卷第12题,题目是: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为:景物描写的特点是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是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考生在答第一问景物描写的特点时很可能只答了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而没有答对景物进行描写时采用的白描手法,在答第二问时很可能答不出“推动情节发展”。
2010年重庆卷第16题题目是:根据文意,请分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参考答案是从为什么把巢筑在第五棵树和为什么还要筑在梢顶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的,而考生很可能只答了筑在第五棵树的原因,而没有答筑在梢顶的原因。
3.简要分析题答题方略
简要分析题中,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缺乏分析”可通过规范答题步骤轻松避免,而第二个问题“答案要点不全”,则是考生感觉最难的,要想解决抓不住要点、答不全要点的问题,就必须强化两个意识:
(1)审题意识。既然题目是要简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就应仔细想想,出题者究竟是要答描写手法的特点还是景物的特点,如果不能确定,就宁“全”勿“缺”,都答出来。严格审题,题目中关键词一个都不要漏掉。重庆卷中的“第五棵树”、“树梢”就是两个关键词,分别出现在文章的第7段、第8段,找到这两个关键词的答题区域,也就不难答“全”了。
(2)题型意识。什么题型该怎么答,应该往哪些方面去思考,这一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某事物、某句话、某个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就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答题;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就应该想到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比喻、象征意味等等。熟悉题型,明确做题方法、答题方向,做到“全”也就并非难事了。
(作者单位:潜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