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此去 反也不反

2011-12-29 00:00:00孙许陆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6期


  人教版高语必修①《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有两句话,一是第8段:“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一是第10段中:“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者虽同出荆轲之口,表达的字面意思却截然相反,乍一看,给人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的感觉,令学生困惑不解。但我们只要结合两句话的具体语境并统观全文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二者非但不相悖,反更准确地表现了荆轲内心情绪的变化,更符合特定的场面、情景和气氛,更能突出荆轲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这一句是荆轲在受到太子丹怪怨其“迟之”,猜疑其“有改悔”而不再充分信任他,欲“先遣武阳”时发出的愤怒之声,是“士可杀,不可辱”的抗争,是对太子丹无端猜疑、意欲换人的强烈不满和有力反击。负气的荆轲用这句带有赌咒发誓性质的话旨在向燕太子立下军令状作保证:一定能够完成入秦任务!
  按太子丹的行动计划,上策是派刺客劫持秦王,迫其签约,“使悉反诸侯之地”,以解救燕国的危急,这可从结尾处荆轲的笑骂自陈中得到印证:“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次之,则刺杀秦王,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既然如此,荆轲发出“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的誓言当属必然,说明他有决心、有信心好好地活着回来复命,由此也可看出荆轲刚毅、耿直、暴烈、豪爽、自信的侠士性格和不畏权贵、视死如归的精神qz6NFaT+i17evhjp4wFkcg==。通过这句话,重在突出荆轲完成使命的决心,表现荆轲的侠士精神和性格。
  当然,荆轲并非不顾实际地夸口,他对这次行动是经过冷静、理智、慎重地考虑的,在太子丹为他配备了秦武阳作助手之后仍“有所待”正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有侠骨义胆的荆轲最终却被自己的性格所误,放弃所待,怒而遂发,为自己的悲剧结局埋下了种子。
  既然已经许诺了必生还复命,为什么又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呢?我以为这与前者并不相悖,相反恰恰体现了作者写作时体悟之细微、运笔之精妙。这句话是荆轲在易水送别的特定时刻“歌以咏志”的唱词,易水送别的场面笼罩着悲壮、激愤的气氛。“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和荆轲所发的悲凉慷慨的歌声“风萧萧兮易水寒”正相吻合。当时,送行的人及荆轲本人都十分清楚“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可谓九死一生,加之仓猝出发,无称心的得力助手随行,所以不幸将来临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易水河,也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而一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正是判定他是英雄勇士还是小人懦夫的主要标准,作者就抓住这个生离死别的当口,让荆轲唱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歌,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大义赴难的英雄本色。再说,此时此刻,此情此景,送行的人也正需要听到有这样 “生离死别的宣言”,此足以说明一切,因为有牺牲的准备和勇气是完成此次重任的最重要的保证,无须作那些苍白无力、无从预卜的胜利许诺。从太子丹和众宾客对荆轲“不复还”的豪歌皆无反应、皆无疑议足可看出:荆轲在这里是向众人表明的,这是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是完成任务的决心。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而非自食前言。本段的最后一句“终已不顾”和下文关于荆轲秦庭搏击秦王、受伤笑骂的叙述也充分证明了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实乃抱定了牺牲的准备,是其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
  由此可见,对于语言简省的文言文中的一些“疑点”,只要我们深入认真分析,其疑就会自解。
  
  (作者单位:郧阳科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