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应该怎样翻译

2011-12-29 00:00:00曹克利李守明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6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贾谊《过秦论》(上篇)的名言。“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究竟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翻译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称《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译文是: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95页)《三维设计》(高中新课标同步课堂③)99页将此句译为:“这是由于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变了。”
  这是把它们视为因果关系处理的,这样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
  一、“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的关系处理不合适。
  二、未能揭示秦王朝速亡的真正原因。
  秦的“攻势”与“守势”是由什么决定的?是施行仁义与施行暴政决定的吗?纵观秦之历史,不是自然地分为攻取敌国、统一天下和保守帝业、安定天下两种情势吗?怎么能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呢?也就是说“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处于“攻势”,则积蓄力量,深谋远虑,取之以力;处于“守势”,则应顺势应变,施行仁义,安民养民。贾谊指出秦统治者之所以速亡的原因,正是不明时势异变,一味以武力对付人民,“仁义不施”;而绝不是“仁义不施”才使秦“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
  这一问题,《教师教学用书》91页“问题研究2”中有下面的有关论说,笔者认为很有道理,引录大意于此,供参考。
  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政权被颠覆,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
  据此,我们认为此句当译为:“这是因为攻守的形势不同,而秦朝(统一天下之后)不施行仁义的缘故啊。”这样,译文才更贴近实际,才更符合作者原意。一孔之见,还望大家给予批评。
  (作者单位:平山县外国语中学平山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