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 慢着点

2011-12-29 00:00:00尹立新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6期


  记得大约二三十年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喊得震天响。为弥补失去的时间,这当然是好的,但后来却不时演变成了一味追求速度,片面求快,以为“快就是效率”,于是大家又感叹——我们这个时代是个浮躁的时代!
  这种浮躁风也刮进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我们语文老师一味强调多媒体教学,一味强调书法速成、快速阅读、快速作文。那么,效果怎么样呢?
  先看一味强调多媒体教学。本来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其工具性质与一支粉笔并无二致,它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我们偏有人把它捧得神乎其神,特别是语文教师认为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格外有帮助,于是很多教师上课“机(电脑)不离手”,到了只要停电就上不成课的地步了,完全忘记了学生的接受情况。一方面,总是多媒体,学生产生了感官疲劳;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容量大、信息多,学生眼花缭乱,手足无措,笔记不知怎么做,思考消化来不及,或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或暴饮暴食吃坏肠胃。当然,教师会说:学生欢迎多媒体教学。这也是可能的,但也要分析欢迎的原因是什么。譬如,看电视、上网,有的学生上了瘾,晚上就寝时间还冒险翻围墙出去,这样的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所谓“欢迎”,我们能接受吗?
  一支粉笔,慢是慢了点,但也有它的优势。教师从容不迫地朗读、讲解、提问,工工整整地板书,学生不紧不慢地听取、思考、回答,认认真真地记录,师生互动,特别是情感得到充分交流,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收获。潜移默化中,学生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感,锻炼了思维,真正做到了“心悟”,语文水平实实在在提高了。而这种从容的收获,是在光电的喧嚣、机器的压迫下难以得到的。
  能说多媒体无所不能,做它的“奴隶”吗?能说粉笔一无是处,彻底抛弃吗?
  再看这书法速成、快速阅读、快速作文。
  书法能速成吗?相信很多人从小就听长辈或老师讲过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被谆谆告诫学习要持之以恒,莫只有三分钟头脑发热。还有王献之和七缸水的故事,被警示凡事莫贪图捷径,只有苦学苦练苦干,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可是现在我们却淡忘了这简单的道理,于是我们学生写的字越来越差,越来越难认,不成“方块”,成了“天书”,往往一班学生找不到两个字写得好的。更让人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对老师的提醒采取漠然的态度,认为写字是雕虫小技,不值得大惊小怪!何况电脑里什么漂亮的字没有?
  至于阅读,我们不能过多地拿“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来吓唬学生,有些东西是恒久的。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进行“精读”,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将基本的东西真正吃透。只有这样,才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培养较好的自学能力。譬如鉴赏古典诗歌,务必细细品味,注意意象的暗示性与多义性,由形象而思想情感,如果表面化、简单化,就会闹出笑话。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半部《论语》治天下”决不是率尔之论。
  还有作文,我们当然羡慕“七步成诗”、“倚马可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这种功夫,是长期艰苦磨练的结果,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前因,哪有后果?没有“厚积”,怎能“薄发”?初学为文者怎能盲目效仿?
  现实是,现在学生的作文,语言越来越不通,材料越来越贫乏。为此,我们要强调的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板凳要坐十年冷”!要下慢功夫,学好语言;下细功夫,积累材料。要勤学苦练,而不是总想着“快”!“磨刀不误砍柴工”,“功到自然成”,基本功扎实了,文章才会写得又快又好。
  当然,近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世界鞭先着”,我们的民族落后了,吃够苦头,历尽磨难,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奋起直追。但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有盲动,有“大跃进”,付出了代价。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又面临着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快”与“好”的关系的新课题,就如我们的高速公路怎么才能既修得快,又耐得久?
  而语文课堂不是净地,面对浮躁的世风,语文教师在现有体制机制的控制下,要淡化成绩看轻评比、避免急功近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作为青少年的重要的“传道”者,我们有责任早点自觉。学语言,是一个长期艰苦的积累过程,非得有点铁杵磨针的工夫不可。我们要敢于领风气之先,率先这样做,以使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实验和探索少走弯路,减少损失,为民族语言的教学事业尽我们的微薄之力。
   (作者单位:涟源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