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现代转型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但这不是简单的吸纳,而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范式的重构。
一、建构反思型语文人才培养目标
反思的本质就是理想与实践的对话。“教师反思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为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家,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种双重角色的定位实际上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体性的具体体现。教育引导人去追问自我,发现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体验并获得人的意义;不断走向人之为人的存在。反思型培养目标与行为主义培养目标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教师善于在教育实践中认识自我,并在反思中实现自我的超越。这种反思超越的路径有五:其一,实践前的反思。这是一种对语文教育史的反思,旨在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少走弯路。其二,实践过程反思。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实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其三,实践后的反思。整体认识实践的得失,提炼最有价值的经验。其四,学习性反思。把学习过程当作反思的过程,不盲目迷信专家权威,敢于怀疑,敢于反思,获取最佳学习效果。其五,批判性反思。批判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接受和有效地创新。
二、建构教师参与的课程观
教师参与的课程观实际上是后现代的课程观。它力图消解传统的“专家设计课程──教师实施课程”的传统,打破专家的权威,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歧。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教师应是语文选修课程的建设者。这从政策层面规定了教师参与课程的权利。参与课程建设需要教师把教师知识与课程意识有机地整合,并创造性地实践。首先,参与地方语文教材的开发。地方教材指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一,涵盖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选读。地方教材要反映地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地域特点,教师有参与开发的义务。其次,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指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二,涵盖十余种选修课程。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又是校本课程的实践者。再次,参与课程改革试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革教学设计,改革教学实践,教师参与的课程才是课程意义生成的基础。
1gC+JLkCf9t4eYjH3AKwjd/Eug/6dr7OV37fMW1IdQ4= 三、建构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观
平等对话是后现代课程专家提出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刚一提出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新课程提倡教学对话,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在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这种对话可以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学文本是指专家设计的国家认可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备课、讲课本身就是一个对话过程。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是理论的权威、实践的专家。教师要对缺乏实践感受的学生一次次地引导。第三,学生与理论文本的对话、与实践文本的对话。理论文本指教科书,实践文本指课堂教学实践。第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是一种学习者与学习者、实践者与实践者的对话。对话是教学的表征,平等是对话的基础。教师是专家、权威,但不是“法官”;学生是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但是在这种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仍然是对话的首席。
四、建构新的语文学科教学课程范式
语文学科教学经历了教授法、教学法、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育学四个阶段后,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范式,这种课程范式是一种典型的模块相加的模型,这种课程范式将理论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截然分开。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重理论性学习轻实践性学习,其结果只能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追求被假定为真理的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范式应是一种圆柱体模型。
课程的理论学习与课程的实践是学习者成长的两个基本要素,教师知识与课程意识的整合是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这个模型中,理论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是课程学习的两个维度,课程意识与教师知识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教师参与课程建设,课程促进教师发展,这是新范式的价值追求。
只要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地反思,积极地参与,与学生平等对话,重构新的教学范式,语文学科教学一定能另辟蹊径,柳暗花明,语文学科的现代转型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民乐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