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跟同事谈论公开课的问题,大家虽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但最终也会形成一些共识。笔者以为,常态课是原生态的基石,公开课是艺术化的雕石。公开课并不排斥常态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常态课不加修饰,浑然天成,一节课或许出现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的意外,甚至发生断链,思维的复杂性、创造的曲折性暴露无遗,这样的课堂给学生的启发无疑是深刻的。在日常教学中,常态课扎扎实实进行训练,不乏智慧的碰撞,精彩的生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再说公开课。公开课是执教者精雕细琢、反复打磨、精心创新的结果,体现教者的基本风格和教学艺术。毋庸置疑,公开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一些级别较高的大型比赛类公开课似乎有点另类,赛前往往反复加工,多次演练,赛时采用奇异或者不同寻常的手段表演,假戏真唱。课堂上显得一帆风顺、热热闹闹,教者尽显其能;教学设计上面面俱到,“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外拓展”一应俱全。整个过程可谓行云流水,堪称完美,毫无瑕疵。然而,学生却是被牵着鼻子走,雾里看花,收获甚微。究其原因,是一些非语文的活动、非语文的东西充斥课堂,五花八门的资料补充、眼花缭乱的课件展示、纷繁复杂的活动样式,使得学生疲于应付,穷于应答,以致于学习效率低下。
其实,语文教师理应弄清楚两个基本问题:什么叫语文?语文教学究竟要干什么?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已作了精辟概括:“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上的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由此可知,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要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育健全人格、促进和谐发展上下力气。因此,语文公开课应以常态课为基础,认真做好属于语文课分内的事,以语文的方式行走在语文的路上。语文课要凸现语文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老老实实咬文嚼字,踏踏实实圈点批注,扎扎实实品读感悟,实实在在练笔写作,真正地体现语文味——读味、品味、写味。总之,语文公开课无论怎样设计,一个最根本的东西不能改变,那就是以课本为例子,指导学生在学习母语上下功夫,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日常研究活动中,我们不妨这样做:一个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后,其中一位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后在班级先行试教,同年级教师听课。听课以后,备课组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生活动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一番必要的推敲斟酌,尽可能地“消灭不足”或“查漏补缺”。其他教师再结合本班学情修改教学设计,精心打磨,从而上出富有特色、更具效益的语文公开课。这样,初听者受益,常听者有得。类似的系列公开课既有原生态的,又有创造性的,可能更具研究价值,更有借鉴意义。事实上,教学设计不断反思不断修改的过程,对青年教师无疑起到了示范作用,对老教师亦有推陈出新之功效。果真如此,再上其他类型的公开课,或许会少走许多弯路。
但愿,公开课能够建立在常态课的基础上,成为被润色的、能够让生命个体自然生长的课堂。
(作者单位:盐城市亭湖区
桂英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