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妥善解决了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活化了程式化的语文教学,但同时也让一些本来已“过时”的问题重新鲜活起来,比如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语文教什么,怎么教?语文学什么,如何学?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却总让人在思考时感到了思绪的混乱甚至“冻结”。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不断深入,一线教师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迷茫,对于上述几个问题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不得不说,这是学术繁荣的显现,但环视这些争论,不觉令人“揪心”。语文课,学生到底要学些什么,教师究竟教些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已经或者正在陷入一个困境,一个被“挟持”的危险地带。坚持语文学科的知识价值、工具价值和育人价值,是语文发展的基础、途径和归宿的观点,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
一、语文学科的知识价值是语文发展的基础
当前,新课程理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落实,然而,存在于一线语文教学中“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愈加突出,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由于没有足够重视甚至无视语文的知识性价值。
语文,首先是教授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强调语言文字的价值,就是肯定祖国语言的存在价值。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教育,不仅是为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扫除障碍,而且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教师千万不可以为简单的字词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如果能以形象贴切的描述、惟妙惟肖的模拟,扎实稳妥地讲解汉字的演变历史、结构、书写、意思及运用,那么让学生燃起学习的兴趣就是可望可及的了。
其次,语文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具备相关的文章知识,那种只讲求开放式、自由式、自主式的写作教学方法有违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逻辑。没有相关做文章的知识,哪怕就算写出东西来,那也多半是滑稽的“意识流”(想到什么写什么)。教授学生做文章的知识,是要学生懂得作文的“规矩”,也是希望学生明白作文的“技巧”,遵循“规矩”方可仔细推敲,掌握“技巧”才能得心应手。教师具备文章学的知识,并且把这些看似深奥的话语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转化成与学生理解能力相当的话语,这本身就是一种学问,当然也是教师教育智谋的体现。
再次,语文只有蕴含文学的意味,才能让学生“学而不厌”。语文的文学性应该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之一,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文学的热爱,文学作品本身的优美无不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学生不喜欢语文或者对语文毫无兴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文学性的开发,是学生学有所得和教师教有成效的保证。强调语文课的文学性,并不是说要把语文课当成纯粹的文学课去教、去学,而是要强调语文课的文学性开发,唤醒教师的自觉意识,把课讲得更有文学的味道,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生生动、有序的语文课堂。
最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7646684ab228fc0966ffb7dca59f93c3697fadef4ed8f0926240baa7ce3090e7重要组成部分”,①语文课具有承载文化并且传承文化的价值。有了知识,并不代表有文化。语文,不是只教学生会写字、能作文,还要强调文化本身的衍生和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之所以说语文的外延是整个生活,其实就是暗含着语文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对于学生来说,不必过多强调语文课程的文化性,但是这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不去研究。真正能把文化渗透进教学,那是教师的功底,也是语文课的高远追求。
二、语文学科的工具价值是语文发展的途径
“作为人文学科的‘个别’,语文学科更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工具性’。放在‘语用’的背景下,就是说语文课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放在第一位。”②现阶段,学生语文水平的普遍下滑无可辩驳地归咎在对于语文工具性价值的认识降低。当“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不断深入的时候,语文教师可谓努力践行,所以出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回归生活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民主教学”。然而,正是由于没有正确把握生动、活泼课堂应有的“度”,使得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这些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使命,也是语文学科获得本身发展的途径。肯定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就是要领悟不同能力的发展预期,开展行之有效的指导。
听,要用心。从某种意义来说,语文的奥秘就在于有限话语中隐藏着的无限深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听的功夫,就是要培养其听“话中话”和“话外话”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做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领悟。
说,要用力。“语文工具既具有人们互相交际的语言能力,又具有人们互相感染的思想情感。”③交际首先要能说出来,然后才能考虑感情的渗入。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说话,这种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表现得越为明显。长此以往,一开口要么就是表述不清,要么就是语病接二连三,不得不说这是汉语作为我们母语的悲哀。语文课堂,不但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有时间说,敢于去说,而且要鼓励学生表达他们最原初的想法,不需要修饰,也无需刻意酝酿,有问题教师及时指正,这才能让学生知合理表达之然,也知其所以然。
读,要用情。语文教师大都信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当然,这是有根据的,因为我们都曾或多或少地真实体验过。但是,如果把读理解为机械的、简单的过程重复,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渗入自己的情感,也就是用自己的真情去读,才能读出意味和感觉。课堂上,教师在这一方面着力进行引导,让有感情地朗读不再被学生视为“矫揉造作”,也减少“情不达意”现象的出现,那么语文课的味道就出来了。
写,要用思。有人说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这无疑是片面的认识,但确实体现了写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的确,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既然写作如此重要,那么怎样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就像魏书生老师一样不去计较学生写多写少,感情的分量本来也无法用字数的多少来权衡。只要学生是用自己的思维在写作,用自己的感情在表达,就是值得肯定的。
三、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语文发展的归宿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语文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强调语文的知识性和工具性以及二者的结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能离开语文本体而必须强调渗透。”④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丰富和语文“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提升又会助推其学语文、用语文水平的发展。
肯定语文学科的知识价值就要加强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的知识层面的教学,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根基。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价值就是要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下功夫,使学生会听、敢说、能读、好写。语文学科的“文道合一”就是要平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语文学科育人功能也恰恰体现在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接受祖国灿烂文化的熏陶,养成积极学语文、正确用语文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挥语文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方面的独特作用,与此同时,也可获得语文学科自身的、持续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家伦《学生“所得”是语文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8期。
3.庄文中《论“三老”语文工具观》,《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1期。
4.王尚文《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