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还是在7月。“黑色7、8、9”,首先从称谓上就将高三考生和家长笼罩在阴影中。
这一年,湖北的高考采用“3+文/理小综合”的模式,考全国卷。
这一年,湖北省黄石实验高中文科班的高三学生韩晗,跟千千万万考生一起奔向考场。9年前跟孩子一起经历的那两天高考时间,在父亲韩鄂辉的记忆中依旧清晰。但是相比于考场内外的大场面,高考之后的日子才过得令人百般回味,不敢懈怠。
高考两日
“当时家里的气氛还好,没有特别紧张,说一点都不紧张不可能,不过没有达到凝固的状态。”面对“高考考倒一家人”的说法,韩鄂辉并不认同。尽管在他心中,高考对于孩子、家庭甚至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但是并不决定终身。而在这件事上,“首先家长要保持好心态”。有一个这样的父亲,韩晗的高考过得还算心平气和。
家里当时四口人,韩晗的奶奶也住在他家。不过全家还保持平静,只是高考前一天晚上比平时稍早休息了。
韩晗的考点在黄石三中,离家里还是有点远。韩鄂辉想来想去还是不放心,就提前从单位里借了一辆车。7日一大早,夫妻二人一起把孩子送到了考场。目送儿子进考场之后,他们也像大多数家长一样,守候在校门口。“不是很焦虑,但还是有点紧张。”韩鄂辉形容当时的心情就是不上不下,不太着急也不放心。
黄石7月,骄阳似火。答题的时间总是觉得很短,但家长等待的时间总是显得那么漫长,毕竟自己家的孩子坐在考场里进行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检测。韩鄂辉坐不住,也不想在车里待着,就买了两份报纸,坐在马路边的树荫下看报。“旁边都是家长,差不多学校门口都挤满了。不过因为考场里的学生都是不同学校的,家长之间也互相不认识,所以大家互相之间也不怎么说话”,校门口拉起了明黄色的警戒线,家长们都在外圈眼巴巴地往里望,其实什么也望不到,可是大家都不走。韩鄂辉觉得这样没什么必要,于是就坐在那里哗啦哗啦地翻报纸,若干年后的今天他也不记得当时自己看进去了多少。
语文是韩晗的强项,也没什么好说的。十一点半多,韩晗随着考生汹涌而出。一直守在这里的家长们拼命地找自己的孩子,找到了就“呼——”地扑过去,又不敢问多,先递水,再接过背包,小心翼翼地笑着搭个腔。孩子们就或哭或笑或不耐烦地应付着。韩鄂辉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幕,然后平静地把自己的孩子拉上车,一家人就回家吃饭了。
奶奶在家里早就给孙子准备好了饭菜,韩晗不挑食,老人也对孙子的高考表现得很淡定,只是按照“高考饭”的基本标准来做的,比如要清淡一点,要吃不容易坏肚子的,不能喝太多汤免得考试时想上厕所……韩鄂辉记不太清楚那顿饭吃了什么,只记得饭桌上比较安静。
下午是数学,韩晗的弱项。韩鄂辉早就想好了顺其自然。
考试之前他就曾经跟韩晗的老师交流过,作为家长他的想法就是“全在自己”。他也心急,但是急也没办法,他和爱人都是医学专家,理科出身,儿子韩晗却绝对偏向文科。从小就显露出文学天赋,韩鄂辉一直努力地往文学方面培养他。虽然他总是看着儿子的数学卷子发愁,也会搬来一堆一堆的数学卷子让儿子做题,可是收效甚微。韩晗有时候也烦躁,韩鄂辉就劝他说“你就算是写小说也需要培养逻辑思维啊,数学就是培养逻辑思维的”。
就这样熬过了小升初、中考,终于就剩下高考这一关了。韩鄂辉虽然认为子承父业能让他挺有成就感,但是既然韩晗“没兴趣,也不是那块料”,韩鄂辉也就只好学着努力去欣赏儿子。
纠结的志愿,未知的未来
应该说,走出综合科目考场的刹那,孩子和家长就都进入了后高考时代。
韩晗所在的湖北省,跟很多省份一样是考后根据标准答案,估分填报志愿。距离高考两个月左右的时候,学校都会发一本填报志愿指南,俗称“大厚书”。里面汇集高校信息和历年分数线,几乎是填报志愿的至上宝典。高考之前,考生复习忙得昏天黑地,“大厚书”就成了家长们的必读刊物,贴近自己孩子水平的高校所在的那部分内容,有的都快被翻烂了,就是为了能帮孩子报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学校和专业。
韩鄂辉也不例外。他也研究过“大厚书”,他深谙儿子在文学方面有天赋,于是主要侧重于文科类院校,无数次地设想过韩晗考入这样或者那样的学校。
7月9日,韩晗也到学校里领了标准答案。估完分,韩晗回到家里,爷俩开始对着“大厚书”报志愿。可是韩晗发现高校中文专业不是文秘方向就是师范方向,都不感兴趣。韩鄂辉坚持让韩晗自己选择,“专业有时候是一辈子的事,再好的学校,要是孩子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也没用。”韩鄂辉是黄石市中心医院影像科专家,按照一般人的标准,在这个不太大的地级市里,已经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韩晗的高考也受到了同事、邻居的关注,可是韩鄂辉坚定地把持着自己“不能图面子”而让孩子去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纠结中,韩晗看到报纸上有一则西南民族大学的简介,发现中文专业的方向是民族语言文学。这让韩晗很感兴趣,虽然不是名校,韩鄂辉也特别支持儿子,“就报这个学校吧”,他早就打定主意,就按照儿子的兴趣走,不能太在乎同事的眼光,也不能总考虑邻里亲戚的“问询”,“报再有名的学校,给家长脸上贴金,孩子不喜欢,早晚是个麻烦。”“鞋是不是合适,只有脚知道”,孩子的未来发展当然更要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而家长的责任就是义无反顾地支持,这种支持中当然也包括抵挡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不过,这样并不容易,在别人眼里,每个孩子都是“某某家”的孩子,甚至连月考成绩都有可能成为别人家里茶余饭后的话题,更何况高考,成绩的高低都差不多能够决定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别人在心里衡量家长尊卑的一把尺。不过,韩鄂辉还是放下了自己几十年垒起来的社会“脸面”,放手让孩子选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韩鄂辉曾经很多次跟着医院领导一起去学校里招聘。“面对本科生的时候,我们问学校;看到硕士生,就问导师;等到了博士生的时候,我们只问做了哪些课题,有哪些成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当时,韩鄂辉在心里给自己的底线是“肯定是有书读的嘛!一本不行读二本,实在不行读专科,毕业了当个小学老师”。不过,这话他说得很无奈,是给儿子的一条退路,也是给自己的一个安慰。崇尚红军精神的韩鄂辉把孩子的高考比作瑞金刚出发,人生的路,在高考之后才更多地走向自主选择的方向。
幸好,韩晗最终被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录取。
挑战才刚开始
跟很多家长都不一样,韩鄂辉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始于韩晗考上大学之后。在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大学,挥手告别之后,就会长出一口气,宣告“解放”。韩鄂辉却捧起厚厚的教育类书籍,重新开始研究起子女教育问题来。父子俩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原来韩晗早上六点半出门上学,晚上就是点钟才能回家,吃点东西还要学习,跟家人连交流都很少。上了大学虽然离家远了,似乎话题更多了。而韩鄂辉也逐渐发现,真正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操心,才刚刚开始。
高考结束后,韩晗没有出去。两个月后,这部19万字的青春爱情小说终于写完了,题目是根据周惠的歌《寂寞城市》而来。韩晗写完小说的那一天,他收到了四川西南民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韩鄂辉看着这部书稿,回想韩晗高中二年级,曾经捧到他面前一部长篇小说《雨后阳光》,结果却被他“毫不留情”地全撕了。其实从韩晗小时候开始,他就努力发挥韩晗的特长,希望儿子能走上文学之路,但是毕竟面临高考。这是谁也无法更改的制度,没有余地,不能抗拒,也不能逃避,只能尽量地迎合。因此,韩鄂辉只能忍痛撕掉文稿,再给韩晗一个生硬的拒绝的眼神。
而今,高考终于结束了,韩鄂辉可以光明正大地鼓励儿子走文学之路了!
不过,文学之路到底要怎么走,往哪个方向走,韩鄂辉觉得这也是摆在自己面前一个大课题。
韩晗上大学一年级时,韩鄂辉突然主动说要带儿子出去旅游,而且一次就去了广西的桂林,云南的昆明、大理、西双版纳,江西的婺源、景德镇、凤凰村等地。一个普通工薪家庭,这一趟就花了家里很多的钱,还用掉了自己平日积攒的全部轮休。韩晗当时特别惊讶,韩鄂辉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早在韩晗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时候,韩鄂辉就抓住一切机会跟出版社的编辑、文学界的学者聊天谈话,了解文学方面的发展路径,请教他们韩晗未来将向何处发展。一次,某出版社领导跟他讲,韩晗要多出去走走,增加阅历。韩鄂辉就牢牢记在心里,开始规划父子俩的远行。只不过这些话韩鄂辉从来没有跟韩晗说过。
在旅途中,他跟韩晗聊天时说:“我带你出来旅游,不是单纯地让你观光、看风景,而是要你亲临实境,感受中国的民俗风情、山川风貌。”韩晗这才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但仍旧不自信:“我是写小说的,没写过散文,可能写不出来。”儿子有压力,韩鄂辉就一路鼓励他:“你的第一篇小说就成功了,我相信你的散文也会写得很好。”
2005年暑假后,韩晗的第三本书《大国小城》旅游散文集如期出版。
不谈爱情、不谈颓废、不谈奇幻,写的是一篇篇文化浓郁与哲理深邃的文化散文。书中充盈着我对于中国文化、民俗风情、知识分子命运以及国民心态的感悟。书出版后,立即受到中国散文界、期刊界的瞩目。
大学四年,期间的每一次假期,韩鄂辉几乎都会努力安排旅游。两年内他们游遍了中国三分之二国土。韩鄂辉负责提供备选地方,韩晗负责选择,韩鄂辉最多给提个建议,比如婺源,就是他经过反复了解才最终推荐给儿子的。很多经济上的困难,都是韩鄂辉自己想办法,也从不告诉儿子。为了更多地体验,他们每次旅游都不随旅游团,而是每人各背一个包,自己买火车票、汽车票,自己找宾馆、旅店;不随大流去人多的旅游景点,而是专游古镇、古城、古塞,甚至没有人烟的荒漠、孤岭、废墟。
随着韩晗一本书接着一本书的出版,韩鄂辉对儿子的要求又提升了一个台阶——他要求韩晗写论文。开始六篇都不行,摆脱不了作家的影子。韩鄂辉一边要求他自己找业内名师加以指点,一边自己动手以医学工作者的严谨“批改”论文。他关注的目光全部投入到儿子所在的领域,而似乎忘记了自己也曾经发表过60多篇专业论文,也曾有自己的科研课题,他没空写自己的业务论文,也没觉得是特别大的遗憾,因为他看到儿子韩晗正在一边保持纯文学写作,一边转向文学理论研究,没有比看到自己的孩子走正路、有发展更让做家长的感到欣慰的了。
2007年,韩晗大学毕业,考入中国传媒大学读硕士研究生;2010年,韩晗又考上了武汉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那些当年都不太理解韩鄂辉的人,也总是有意无意地凑过来问问他的教子心经。
韩晗俨然成了一个成功的榜样。可是韩鄂辉还是觉得,一切都在路上,距离与成功“会师会宁”,还远着呢。他和韩晗都不敢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