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

2011-12-29 00:00:00姜桂红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期


  摘要:高职学生在仍然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焦虑、自卑、依赖等心理压力。文章分析了高职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探讨了高职院校及高职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应对策略,使高职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竞争,成功择业。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工作;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学生真正学有所用,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高职学生就业率连年走高。但是,在全球处于经济复苏状态的今天,每年都有新增毕业生,加之上一届甚至上几届未就业毕业生和社会其他劳动力,工作岗位供小于求,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高职学生尤其如此,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对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可持续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压力是当人们去适应由周围环境引起的刺激时,人们的身体或者精神上的生理反应,它可能对人们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当压力适中的时候,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职毕业生初次走向社会,对未来工作充满期待,产生积极的压力,激励他们信心十足地参与应聘工作。但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焦虑、自卑、依赖等心理压力,严重危害身心健康,而且影响高职学生成功就业。
  (一)焦虑心理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选择,高职学生虽然具有顶岗实习经验,但对于即将步入社会做一名职业人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心存矛盾,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一方面想尽快选择好用人单位,另一方面又怕被录用后,还有更好的工作单位。这种焦虑心理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在这种心理支配下,部分高职学生在求职中往往彷徨犹豫,思前想后,错过了择业的最佳时机。
  (二)自卑心理
  受社会学科本位传统观念的影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本身就使一些高职学生心存自卑。在就业市场中与研究生、本科生同台竞争时,部分高职学生会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学历水平不及他们强,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没有充足的自信心地向用人单位展示高职学生所特有的专业技能优势,在择业过程中延误或失去很好的就业机会。
  (三)依赖心理
  一些高职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求职过程中不积极主动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而是等待学院、系里就业指导部门和老师推荐,还有的学生则寄希望于家长和亲朋好友,依赖心理比较严重。在选择岗位时,有的学生往往自己不思考具体工作是否适合自己,而是完全听取父母或老师意见进行取舍,处于被动就业状态。
  (四)攀比心理
  处于青年阶段的高职学生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一些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我缺乏正确的客观分析,也不深入了解所要竞聘企业和岗位实际情况,总想找到超过同寝室、同班级同学的工作,而且一心只想去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区,寻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毫不考虑,即使有合适的就业岗位也不及时把握,造成“无业可就”。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缘由
  (一)社会原因
  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高职教育层次较低,学生学习成绩差、表现不佳。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于重视学生的学历水平,忽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招聘启示上明确写明“本科以下学历免谈”;有的企业则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这就造成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高职院校原因
  一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工作滞后,没有对学生按年级分阶段进行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就业心理动态掌握不足。当大三学生要走向工作岗位时,才象征性地开展几次大型就业指导讲座,没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做面试指导如何选择职业。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衔接不紧密,大量的就业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学生,造成学生缺乏对求职信息的掌握和求职经验的积累。
  (三)家庭原因
  现在“80后”、“90后”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成长几乎是包围在几代人的精心呵护中,家长对孩子的就业期望值很高,舍不得孩子到基层和一线工作岗位工作,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大学的学习能够在知名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出人头地。家长的这种心理无形之中加大了孩子的就业心理压力。
  (四)高职学生自身原因
  部分高职学生对就业目标定位不准,好高骛远,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基层及西部地区毫不考虑,一心只想到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而且就业选择领域狭窄,只考虑本专业领域。一部分男生和大部分女生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不愿意从基层和一线岗位做起。还有些高职学生因为依赖心理较强,被动等待就业信息,缺乏主动性。在“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高职学生的高期望值与用人单位的低接纳之间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别,特别是在同研究生、本科生竞争受到挫折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挫折承受能力较差。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
  针对高职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压力,在呼吁社会深刻认识和重视高职教育的同时,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自身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就业心态。
  (一)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一是高职院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从大一学生入学开始就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高职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大三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个性特征和职业个性倾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应设立招聘模拟室,便于教师在讲授就业指导课程过程中可以进行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求职经历,感受求职压力,提前积累求职经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是加强就业宣传工作。在校园网上和宣传橱窗中开设就业工作专栏,及时发布最新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工作动态。举办简历设计大赛、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模拟应聘等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增强高职学生就业主动性,引导学生坚定就业信心,积累就业经验。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是支持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职院校要加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创业教育指导。鼓励大学生创建自主创业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要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积极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高职院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
  高职学生毕业前的心理是复杂的,就业心理还不完全成熟。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要增加就业心理教育内容,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解除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因困难、挫折和失败而产生的心理矛盾,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尽早地适应社会新环境,进入职业人的角色。高职院校要指导学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切忌好高骛远,正确对待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勇敢挑战激烈的就业竞争。
  (三)高职学生要树立健康的就业态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高职学生要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正确定位就业目标,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敢于吃苦,做好从基层、一线岗位做起的心理准备。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客观分析原因,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相信凭自己的能力一定会找到合适工作,并认真学习和积累求职技巧,及时调整求职策略,争取下次成功就业。
  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可持续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在加强就业指导的同时关注学生就业心理,高职学生自身也要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升综合素质,以正确的就业理念和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J].职业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