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扩招政策使得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环境发生变化,高等教育迅速扩张的同时未能给予足额的经费保障,同时,近年来学生欠费问题严重,银行“惜贷”问题的出现,对高校教学、科研及学生生活保障的正常运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高校的扩招,导致征地、建楼、购置设备等一系列“刚性”支出,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融资和社会引资,在学校建设的高峰期过后,却面对着巨大的还款压力,负债办学的现象在全国高校屡见不鲜。文章从财务困境的形成原因出发,进行系统分析,试图找出应对财务困境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财务困境;形成机理
1999年扩招各高校开始向银行贷款,除正常每年付息外,目前大部分融资进入还本期,尽管“部分高校因贷款问题而破产”之说有些过激,但沉重的还本付息压力已使部分高校办学举步维艰,大部分学校负担着沉重的债务运行,面对着巨大的偿债风险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高校的财务已经面临收入难增、支出难平、扣子难填、工作难做的五难境地。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财务困境,必须对其形成机理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高校负债发展的市场动因分析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
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被正式提上议程。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在高等教育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即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公益事业,而且确认了其产业性质。因此,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公益性消费,而且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高校的财务管理也不再仅仅局限于预算管理,而更多的被赋予了类似企业的财务管理色彩。单纯的收支流量换算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全校资金的流量和资产存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核算、监督和管理,并进行相应的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分析控制。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虽然高校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带动了财务管理机制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囿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少高校对如何提高办学效益,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都显得有些无从下手。导致在对高校进行审计时发现多数高校存在以下问题:财务预决算不完整,不能反映学校总体财务情况;支出管理不规范,虚列支出;账外账、小金库泛滥;财产账实不符;转移收入、涉嫌侵占国有资产;自立收费项目(含国家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超标准收费,收费与招生挂钩等;贷款过多、风险过大;委托投资理财、违规出借资金、擅自担保,造成巨额损失;校办企业管理混乱(抽逃资本金、账物不清、产权不明、无偿侵占学校财产、亏损严重);未按规定招投标,未按规定办理竣工决算,超概算、超预算严重。资金缺口的愈演愈烈,将高校逐渐推向财务困境。
(二)跨越式发展管的转变
当前,开放和竞争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以及社会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高等学校纷纷寻求跨越式发展来抢占先机,具体表现在发展方向的突变、规模在短期内的急速扩大、办学层次发生较大变化等。跨越式发展既可能是数量的赶超,也可能是质量的赶超,二者往往难以统一,很多情况下只是数量上的跨越。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之上。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一方面是现在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则是动态的发展机遇。跨越式发展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的跨越、发展时序的跨越、布局空间的跨越、科学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培养和使用人才方面的跨越、组织管理的跨越等方面。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基本设施容量不足,教学仪器设备日显落后,它们急需资金购买地皮、扩建校舍、更新课程、调整专业,添置仪器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为增强培养能力创造条件。这些资金,全部依靠政府投入,或是银行贷款从目前来看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随着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外的办学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跨越式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流支持,而高校的年收入是有限的,所以很大一部分需要融资,此时财务风险就急剧上升,财务困境也离之不远。
(三)教育市场扩张需求
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普遍经历了一次扩招、扩建的热潮。大学扩张必然伴随各高校盲目借贷,引发高校的债务扩张。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其收入来源渠道狭窄,目前,公办高校办学资金来源主要分三部分,即政府投入、学生缴费和高校自筹。但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教育支出,虽然总额在不断增加,但是增量却逐年下降。另外,我国高校学费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速度已经接近学生和家长的最大可承受范围,学费继续高速增长势必会引起公众的谴责和反对。高校在盲目扩大基本建设,不断增加贷款规模的过程中,如果收入来源有限,收入增长跟不上贷款增长,囤积大量的银行债务,仅每年累积的利息已无法还清,高校就会亏损运行,入不敷出,严重时会引发债务危机。公办高校扩张遭遇投资瓶颈,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学生缴费空间已到底线,公办高校自身积累只能维持再教育。在这种政策诱导和形势迫使下,公办高校只有借助贷款资金迅速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原有的教学生活基本设施,满足“扩招”后“办学条件评估”的各种需要。高校扩张引发新一轮的“跑马圈地”。而高校扩张源于政府廉价的制度供给,强化了高校对于规模的偏好。首先,表现为政府对公立教育市场规制的放松,“升级”热、合并和扩招等使得高校无法抑制扩张动机,专科升本科、学院变大学,和进入“211”及“985”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其次,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特殊时期,政府为了鼓励消费和缓解就业压力,启动了高校扩招政策,从而诱导了高校的扩张热情。再次,政府的赤字政策和隐性担保使得高校的财务运作比较宽松,其超额的支出最终由政府来负担,而无需自身承担,这是软预算约束的结果。高校的扩张风险源于政府廉价的度供给,始于高校自身的内在动机和道德风险,银行的过度信用支持,在脱离有效的社会需求和高校自身能力的情况下,“粗放型”发展必然会造成无序的竞争,从而产生局部非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剩,整体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并存的现象,产生高的边界风险。低效运行将导致高校的财政危机,银行资金链断裂,产生不良资产,政府出面收拾残局,发生财政风险,政府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更会用赤字政策,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形成财务困境。
二、高校财务困境形成的条件
(一)应对扩张需求的教育资源短缺
与快速扩招相比,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高校的发展,有的高校迫于还贷压力甚至连续数月冻结财务报销,暂停教师对外交流和科研项目经费。为扩招后政府投入不足,使学校不得不求助于银行。高校面临很大的扩招压力,近年来扩招1.3万人,扩招部分国家并没有财政性拨款,完全靠学费收入,而学费收入与培养成本有相当差距。为了满足基本办学条件,硬件投入又是显而易见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学校一方面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压缩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直接教育经费。据了解,高校贷款形成的债务,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特殊阶段出现的问题。在扩招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学用房、实验用房、学生宿舍、食堂、活动场所和师资力量等全面紧张。在政府财力困难、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高校通过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改善办学条件。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中国教育经费仅占GDP的3.2%,即使达到4%-6%,也满足不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以2008年我国GDO总值30万亿元人民币计,如果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4%,为1.2万亿元,按20%的比例拨给高校,只有2400亿元,全国普通公办高校1653所,每校只能分到1400万元,全国普通公办高校在校生1600多万人,生均只有1500元。中国大学生的人数增加了5倍。在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中,学生的学费增加了18倍,而政府部分的投入只增长了3.5倍。1999年以前教育机构经费增长率同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增长率保持一致,并且远高于普通高校在校生的增长率;然而1999年以后普通高校在校生数辆猛增,增长率超过了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使得教育经费增长相对于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增长略显不足。
(三)高校融资渠道单一
1、政府拨款仍然是高校融资的主渠道。高校扩招后的2001-2006年,普通高校总投入为12027.65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为46.11%。由此看出,政府拨款仍然是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
2、学费收入是高校资金的重要来源。高校学费和杂费收入从2001年的282.4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857.50亿元,六年增长了三倍多,占普通高校总投入的比例也从24%增长到了29%。可见,高校收费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条重要融资途径。
3、银行贷款是高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的教室、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各高校纷纷对原校舍进行改造,或建设新校区。但是,高校内部无法解决高校扩建的资金需求,面对教育投资的“瓶颈”制约,银行贷款成为高校的首选。
(四)学费增长的局限与其他收入的匮乏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学费增长速度较快,已经达到或接近民众所能承受的水平,所占生均培养费的比例已趋近合理。高等教育的收费必须与国民收入相匹配,生均4600元的高校学费,已使绝大多数弱势公民的承受力达到极限。因此,教育部周济部长说:“寄希望增加学费收入,这是不现实的,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今后公办高校的收费标准仍要稳定相当一段时间。”高校的其他收入主要是社会公众捐赠,第三产业收入其规模都很小,第三产业发展不成熟。
(五)商业银行对高校融资的认识存在误区
扩招让所有中国的高校都在这个时期迅猛增长,但教育经费的增长却只有2倍左右,就是说国家的投入没有同比例增长,学校就只好用未来的钱做这些事情——向银行贷款。而这个做法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默认。可以说,高校的从银行举债扩张之路,最初是畅通无阻的。在商业银行看来,高校毕竟是教育部或者地方政府所属的院校,这都是带有国有性质的单位,从所有制的角度来讲风险不大。但是,好景不常,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学费增长的限制已是高校无力承担高昂的利息费用。商业银行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结果显示,部分信贷业务存在潜在风险,其中之一就是高校贷款。近年来,高校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而一些高校自有资金不足,其他还贷资金来源也很有限,使银行贷款面临潜在风险。
三、高校财务困境的防范
针对以上财务困境的形成机制分析,须从以下方面对财务困境进行防范。首先,建立健全资金投入决策管理和经济责任制,增强高校的财务风险意识,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制,使各级领导承担起财务安全与风险控制的责任。其次,不断扩宽投资渠道,优化贷款资金结构,控制贷款规模。拓宽高校经费筹措渠道,提升高校抵御风险的能力,高校应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增加收入是防止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根本途径。科学合理地确定高校负债规模,学校贷款的投资方向应该优先解决学校扩大办学的“瓶颈”问题,建设学校教学基础设施,改善办学硬件条件,而且一定要量力而行,控制贷款规模。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再次,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将信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科学。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和贷款风险预警系统,高校应设计一系列的指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建立健全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高校的管理者要树立并增强财务风险意识,当前很多高校以银行贷款作为高校基本建设的主要投资资金来源,建立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则是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必然措施。
参考文献:
1、孙广彪.高等学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的风险与防范[J].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