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弱势群体就业与再就业促进的研究

2011-12-29 00:00:00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期


  摘要:文章以北京市弱势群体中低保人员与非低保人员就业促进的比较为主题进行调查研究,着眼点和立足点都在于弱势群体就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与多种困惑,从多维视角努力寻求鼓励与促进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就业与再就业的有效措施。通过求职意向深刻剖析不同类型弱势群体的特征与就业与再就业促进的认同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针对鼓励不同类型弱势群体就业与再就业的现实性和有效性的需求,为北京市弱势群体就业与再就业促进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提供科学严谨的依据,并提出具有可行性就业与再就业促进措施及改善建议。
  关键词:弱势群体;比较研究;求职意向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广义上说,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一种势力来说,权能处于一种相对不对等的劣势地位的人群。2002年两会期间被朱镕基总理第一次冠名为弱势群体的概念主要是狭义的弱势样体,即从资源分配的层面看,指在收入、就业、劳动机会、教育机会等种种社会资源分配中普遍处于不利地位,而在经济上具有贫困性,在承受能力上具有脆弱性的阶层。对于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及分类,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而本文所研究的弱势群体则是指在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未就业人员。随着弱势群体救济人员队伍规模的扩大,弱势群体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大量有劳动能力并在劳动年龄范围内的弱势群体救济人员赋闲在家。如何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社会以及广大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阅读文献
  阅读、浏览、汇总相关专业文献、综述及政府文件。
  2、问卷调查
  从北京市原宣武区随机抽取6个社保所,在当地有关管理、工作人员的帮助与陪同下,向弱势群体随机发放问卷,对弱势群体现状及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等问题进行实际调查,以获取第一手统计调查资料。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686份,回收率95.28%,有效问卷632份,有效率92.13%。
  3、深度访谈
  对弱势群体及与之相关的负责人员等进行深度访谈,获取更加真实生动、个性化的信息。
  4、统计分析
  对调查结果进行基本数据统计及分析,并运用统计学专用软件SPSS 17.0及Excel 2003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其中包括:数据基本描述、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二、低保人员与非低保人员求职意向的比较分析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低保人员占25.4%,非低保人员占74.6%;从性别来看,男性占51.7%,女性占48.3%;从年龄情况来看,30岁及以下占9.1%,31岁-40岁占19.1%,41岁-50岁52.5%,50岁以上(劳动年龄内)占18.6%;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占0.6%,小学占2.2%,初中占23.4%,高中占57.1%,大专及以上占16.7%。从专业技能来看,有专业技能、职称的占35.4%,没有的占64.6%。
  求职意向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心理(文化)因素。本文将影响弱势群体中低保人员及非低保人员求职意向的主要因素归结为:自身因素(年龄);家庭因素(家庭规模、家庭动力);社会因素(社会资本、就业援助);心理因素(福利依赖)。
  (一)主要研究的变量
  1、因变量——求职意向
  将弱势群体对工作的愿意接受程度(愿意、很难说、不愿意)变量转化成二分变量(愿意、不愿意),0=不愿意,1=愿意。由于弱势群体对工作的愿意接受程度实质上表明了这个群体的求职意向,即愿意接受的程度越高求职意向越强烈,所以可将此变量看作是弱势群体求职意向的因变量。
  2、自变量
  (1)自身因素
  由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非低保人员的年龄与愿意接受工作的程度显著相关(P<0.01)且呈正相关关系。说明,非低保人员的年龄越大,越愿意工作,求职意向越明显。而低保人员的年龄与愿意接受工作的程度无关。因此,采用年龄作为自身因素,进一步说明低保人员与非低保人员在求职意向上的差异。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由家庭规模和家庭动力两个因素组成。由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弱势群体愿意接受工作的程度在家庭人口数上呈显著差异(P<0.05)。因此,采用此因素可进一步说明二者在求职意向上的是否存在差异。由于家庭责任和经济压力是弱势群体主动寻找工作的主要动力因素,在找工作的动力因素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8.1%、38.1%。两个变量均为二分变量,0=无、1=有,因此将这两个变量的数据加总取均值即得到家庭动力这一新定量变量。由卡方检验结果可知:弱势群体愿意接受工作的程度在家庭动力上呈显著差异(P<0.05)。且由相关性分析可知,非低保人员家庭动力与愿意接受工作的程度呈显著相关(P<0.01)且呈正相关关系,而低保人员家庭动力与愿意接受工作的程度无关。说明,非低保人员的家庭动力越大,即家庭责任和经济压力越重,他们的求职意向就越明显,而低保人员并无此反应。所以,采用家庭规模与家庭动力作为家庭因素。
  (3)社会因素
  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再就业有明显作用,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更容易获得再就业机会,也更可能得到质量更好的工作。通过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就业援助措施促进失业者再就业是一种普遍的政策选择。因此,采用社会资本和就业援助作为社会因素。社会资本主要是根据低保人员与非低保人员找工作时是否通过关系介绍来衡量这一变量的,此变量是二分变量,0=无、1=有。而就业援助主要是根据是否从政府的就业政策中获得过哪些帮助来衡量的。此变量包括五个分变量:再就业培训;提供岗位;小额贷款;优先提供岗位;减免税收。此五个变量均是二分变量,将这些数据加总取均值,最终得到就业援助这一定量变量。
  (4)心理因素
  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福利依赖程度越深,就业意愿越弱。低保人员与非低保人员按照不同的分类和标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救助。所以将福利依赖作为心理因素可进一步判断不同群体在求职意向上的差异。而福利依赖包括四个分变量:政府有责任帮助穷人;政府给予少数人救助对多数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应该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有工作再低工资也要干否则就没资格接受救助。这四个变量均为顺序变量,对于第一个分变量,3=同意、2=比较同意、1=不同意;对于后三个分变量,1=同意、2=比较同意、3=不同意。将这四个分变量的数据加总取均值,即得到福利依赖这一新定量变量。
  (二)分析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包SPSS 17.0,对上述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各变量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由上述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见表1、表2),除非低保人员中就业援助变量外,其余各变量间相关性较低,共线性较差。所以选用这些变量作为自变量较为合理。
  2、各因素对弱势群体求职意向及求职行为影响作用的Logistic分析结果(见表3)
  3、结果分析
  由结果可知,自身因素中的年龄与非低保人员求职意向显著相关且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低保人员求职意向无关。说明,年龄越大的非低保未就业人员越有强烈的求职意向。同时说明,年龄因素对于非低保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的选择有一定影响,而此影响因素在低保人员身上并不明显。
  家庭责任、经济压力是弱势群体中非低保人员主动寻找工作的主要动力因素。而家庭因素中的家庭动力就是由这两个变量组成的,由结果可知,家庭动力与求职意向显著相关且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家庭动力越强,其求职意向就越强烈。还说明,让非低保人员感到的家庭责任越大,所面临的经济压力越大,他们就业与再就业的意愿就越强,而此影响因素在低保人员身上并不明显。
  从心理因素的结果可知,非低保人员福利依赖与求职意向显著相关且呈负相关关系。说明,非低保人员对福利依赖越低,求职意愿就越高,而此影响因素在低保人员身上并不明显。通过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进一步可知,低保人员与非低保人员的求职意向在福利依赖因素上呈显著差异(P<0.001)。通过均值可以看出,低保人员对福利比非低保人员更具有依赖性。只是低保人员对福利的依赖并没有影响其求职意愿,而非低保人员则影响了其求职意愿。同时也说明,政府长期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会使得这个群体产生一定的福利依赖,而不利于这个群体就业与再就业,尤其是对于非低保人员的就业影响较为明显。
  三、结论
  弱势群体的就业促进,是就业促进工作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于低保人员与非低保人员求职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是解决不同类型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本文从自身、家庭、社会、心理四个方面对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的求职意向进行了深度剖析,从实证分析中得到了一系列科学、真实的成果,为弱势群体就业促进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出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徐向峰.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研究[D].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