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对培育当代军人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2011-12-29 00:00:00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期


  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给军营内外带来了深刻变革,也使当代青年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形成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培育当代青年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增强部队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强化青年军人的理想信念,注重多管齐下。
  关键词:社会发展;军人价值观;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作为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我军的价值观历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
  一、当代社会发展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新飞跃,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要增强部队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迅猛发展,新军事变革日新月异,各种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我军所面临的任务也更加多样、复杂和严峻,特别是在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各类突发事件之时,对官兵的战斗意志、思想道德、政治信念、情感心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战争信息化的环境条件下,青年军人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价值观上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部分官兵经济观念逐步增强、政治意识相对淡化;消费观念逐步增强、创业意识相对淡化;自我观念逐步增强、奉献意识相对淡化;交际观念逐步增强、军人意识相对淡化;竞争观念逐步增强、服务意识相对淡化;开放观念逐步增强、敬业意识相对淡化;和平观念逐步增强、打仗意识相对淡化等等。所以,当前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紧紧抓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个根本;另一方面更要进一步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从根本上解决好“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才能更加有力地凝聚军心士气,为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切实找准增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部队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时代使军营文化走向多元化,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不断强化青年军人的理想信念
  互联网的诞生,是继蒸汽机之后一个“真正的国际性的发明”。当代网络时代的发展标志着一个以网络化、信息化为交流、交往手段与工具的“新文明的兴起”,使得相对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对外开放转变,这也必将给我军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带来积极作用。但是,多元文化的交融在促使社会日益开放的同时,也导致了西方不同意识文化的传播,引起了本国政治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价值的冲突。这无疑对我年轻一代的军人价值观体系造成极大的冲击:它增加了官兵在是非鉴别和行为选择上的复杂性;使国内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和一些社会矛盾往往带有复杂的国际背景,大大增加了防范和处置的难度,对保持部队的纯洁巩固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上述情况,我军政治工作要不断强化信念教育,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在认识上保持一种超前的清醒和自觉,防止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丧失对腐朽文化的警惕。要大力弘扬优良的民族精神和我军的优良传统,宣传世界进步潮流的思想和观念;宣传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果,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引导官兵正确的对待外来文化;要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上网,争取网上信息的优势地位,以抵制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清除其不良影响。
  三、现代社会发展使军人价值观的培育的方法和手段面临革命性的变革,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多管齐下
  政治工作越向前发展,对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要求也就越高。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军政治工作传统的方法手段将面临严峻挑战。政治工作要加快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从而更好地发挥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一是在军地联合培养教育上下功夫。在教育中,要始终坚持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感悟相结合,思想引领与行为引导相结合,着力在强化官兵普遍理解认同、自觉培养践行上下功夫。同时,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地方干部和群众与官兵进行互动交流,聆听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新期待、新要求,汲取营养,明确方向。二是在教育与培养相结合上下功夫。要引导官兵不仅对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真信、真懂,而且要注重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习教育活动不应仅停留在口头和书本上,坚持把培育工作与中心工作、日常管理等相融合,用军事训练推进引领培育工作的跟进。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培育任务融入到官兵的日常工作、文体活动中,用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价值观念的形成。三是在教育效果上下功夫。不能将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视作“空中楼阁”,而应细化、量化,融入官兵的日常工作、教育活动之中。注重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将理论灌输与教育启发相结合;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先进的思想理论,成为行动的指路明灯和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