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丕叙事诗的横向结构

2011-12-29 00:00:00赵杨丹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期


  叙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它既有诗的形式,又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和小说的特点。一般的叙事诗有两种结构模式:一种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始末,被称为纵向序列;另一种则是不以时间为序来叙述事件的始末,而是恰取生活或者事件中的一小个片段,将人物地点和时间集中在一个场面上迅速的展开矛盾冲突,这被称为横向结构(横向序列)。例如,曹丕的《黎阳作诗》、《至广陵于马上作诗》、《饮马上城窟行》、《于谯作诗》等叙事诗都有横向结构的特点。
  一、曹丕及其诗歌的分类
  总观曹丕一生,可以说他文学上的成就及影响都大于政治上的。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平》中评论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曹丕能诗善文,勤于著述,他的诗学习民歌的各种体裁,形式多样,清新自然。他的《燕歌行》是我国早期七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外,他著有学术论著《典论》,是其“成一家之言”的著作。
  曹丕诗歌今存四十余首。就题材而论,大概可分为三类,即纪军事、述游宴、拟写各色人物。曹丕的纪事诗有《饮马上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诗》、《至广陵于马上作诗》等,这些作品大都与当时征伐事件有关。曹丕的游宴诗,基本上都作于邺城时,在邺城,他过着优游暇豫的公子生活,这些游宴诗就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如《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曹丕的另外一类诗歌被称为典型的文人“拟乐府”,诗作多拟征夫思妇,如《燕歌行》、《陌上桑》等。
  二、中国古代叙事与诗的排斥与交流
  “诗以至为本,叙以事为本,而志事又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品性,《庄子》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可见诗叙的区别意识在先秦时候已然产生。诗与叙独立分流之后,相互区别更是演变为相互排斥,诗归诗,叙归叙,各司其职,各自固守着自身的特点。王夫之说:‘诗有诗笔,犹史有史笔。’‘夫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不相为代也。’”
  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章极少,就是有少量的叙事性质的诗篇,也很少能进入诗论者的视野。《文心雕龙》的论诗篇章中很少提及叙事的诗篇,钟嵘的《诗品》也未将《孔雀东南飞》这篇舒适成分较重的诗歌纳入品评范围。在不少诗论者看来,诗既然是以情致为本,叙事对于诗来说就是非法的,就将他拒之门外,而对那些悄然步入诗歌殿堂的叙事之作,也只能视为诗之伪体而予以别裁。
  正如诗对叙事的排斥一样,叙事学也拒绝情致的进入。诗歌在表达上要求自我灌注,登上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这方面,诗之所近,恰成了叙事之所远,诗之所亲,恰是叙事之所忌。史传实录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让事情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再现出来,而不加入作者的主观情志。
  在诗、叙获得各自独立之前,那是人们的意识尚未完全从自然的怀抱之中分离出来的时候,志与事两者本来就是一个混沌的整体。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显然有浓厚的叙事色彩,而被认为是叙事之祖的神话,则常常是诗意盎然。即使是到了孔子的时代,志与事、诗与叙也仍然常常黏合在一起,很难分开。《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黄矣》、《大明》等以周朝先祖为对象的作品,与其说是“诗言志”的“诗”,还不如说是以事为本的叙事。
  从理论上说,心志并非是一个实在之物,而是对物的一种反应,情志的产生于表现本来就离不开物与事。情志要在诗中表现出来,也常常需要借助于事物,依附于事物,它无法单独直接抒发。同样即使是最为可观的作者,在叙事之时也很难完全避免不把情志渗入叙事之中,从《春秋》、《史记》到《聊斋志异》、《红楼梦》,几乎所有的叙事之作都不能例外,因此,诗中之叙与叙中之诗一直都存在。
  三、中国古代叙事诗的特点及结构
  叙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用诗的形式和体裁,又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和小说的特点。这种诗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多为短小的诗篇,内容以抒情为主,诗中包含着“意象”。
  正如文章叙述的推进形式有两种:一是纵向推进;二是横向铺陈。叙事诗的结构有两个方式可选择,或截取横断面,或纵向切一刀。根据《诗经》的叙事方式和汉乐府的叙事方式比较,叙事诗有两种不同的叙事结构,《诗经》中的叙事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始末,被称为纵向序列结构;而汉乐府中的叙事则不以时间先后为序,来叙述事件的始末,而是恰取生活、事件中的一个片段,将人物、地点、时间集中在一个场面上迅速的展开矛盾冲突,如《战城南》,这样的诗作称为横向结构的叙事诗。这样横向结构的叙事诗由于它的描写比较集中,矛盾突出,会对人们的审美心灵造成尖锐的刺激。
  四、曹丕诗作中横向结构的叙事诗:军旅叙事诗中的横向结构
  在曹丕的纪军事、述游宴、拟写各色人物,这三类诗中,前两类诗中有很多横向结构的叙事诗。由于选用了横切式的结构,使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战争场面更雄浑壮伟,使凄凉的场景更为悲切。而在游玩的叙事诗中那游宴盛况及欢娱场面则表现得更为生动。
  曹丕早年描写战争的诗篇如《黎阳作》其二,虽然是亲身经历所作,但诗中所描写的仆夫戍卒在泥泞中冒雨的艰辛,以及描写曹军军威的磅礴气势都是那么摄人心魄,如:
  殷殷其雷,濛濛其雨。我徒我车,涉此艰阻。遵彼洹湄,言刈其楚。班之中路,涂潦是御。辚辚大车,载低载昂。嗷嗷仆夫,载仆载僵。蒙涂冒雨,沾衣濡裳。
  本诗写的是征途上的艰辛,在轰鸣的雷声、濛濛的细雨中曹丕和战士们一起爬山涉水,艰苦行军,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中行军图。在这首诗作中,作者并没有写事件的始末,只是把行军途中的一个场景描写出来,恰取了行军中的一小段,把行军之累,冒雨之艰辛,以及对战士的同情表现得很清晰,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同样是描写行军途中,上一幅是冒雨行军的雨中行军图,而这一首确是威武雄壮的乐章。
  又如《黎阳作》其三中,描写的同样是行军途中,只是诗人在叙述中所选取的横切面不一样,同样没有事件的始末,但和前一首诗所选取的片段是完全不同的,在这首诗中曹丕所描绘的军队完全看不出劳师袭远的疲惫,而是意气风发、兵强马壮,势不可挡。作者选取了行军中的一个点,把它横向铺开来,加以描写。“风靡”,描绘骑兵队伍从风急驰,席地而去的情景;“龙骧”,形容骑兵战士雄壮威武的超人气势。“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四句,抓住了象征军威的要素:有纵横交错的多种武器,有迎风招展的各式军旗,也有震动天地的金鼓声;既有目之所见,色彩绚丽,眩人眼目,又有耳之所闻,喧闹热烈,催人振奋。使其内容更为充实,形象生动的表现了他所率领的这支大军的强盛军容和壮大军威。
  同样以军队的盛大,将士的威武来描写战争场景的诗还有《饮马长城窟行》:
  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武将齐贯鈚,征人伐金鼓。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
  同样是写战争,写战时的情景,如《至广陵于马上作诗》: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此诗作于黄初六年十月曹丕率十余万大军南下之时。《三国志》中黄武四年注引《吴录》云:“是冬,魏文帝至广陵(今江苏扬州),临江观兵,兵有十馀万,锦弥数百里,有渡江之志。权严防固守。时大寒冰,舟不得入江。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故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在诗中作者并没有说事情的原委,诗的前半部分以当时的环境入笔,对眼前的情景和军队的气势作了描写,贴切地表达了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当时所面临的环境。最终以“悠悠多忧伤”结尾,表现了作者的不情愿和对撤兵的无可奈何。
  作者从眼前所见的场景这一点入手,慢慢地给我们展开了一个画面,诗虽然不长,但是从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雄壮的军队由于冰封的江水阻隔而不得不退兵的情景,我们还了解了曹丕之所“忧”。这样的叙事诗虽然没有时间的长度,但是他的场面描写的很生动,其中的审美蕴含也很丰厚。
  五、游宴诗中的横向结构
  曹丕的游宴诗,基本上都作于邺城时。在邺城,他过着优游暇豫的公子生活,这些游宴诗就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如《芙蓉池作诗》: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整首诗叙述的是曹丕在邺下西园中夜游的情景,在这首诗中,见不到战火,见不到荒芜的田野,见不到残垣颓壁,见不到浑身泥水、憔悴不堪的士兵,有的只是明月、丹霞、繁星、绿水、嘉禾,一片和平、安宁、舒适的景象。通过诗人一点点的描写,我们似乎有跟随其后置身于其中的感觉。作者通过这次夜游的叙述,把所有美好的景物都集中在这个画面中,使读者的心灵在此“流连忘返”。
  曹丕的每一首游宴诗都是叙述一次游玩的经历,有的是与兄弟出游而作,有的是和朋友宴饮而作,有的是应节气聚会而作如《于玄武陂作诗》: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乘渚望长洲,羣鸟讙哗鸣。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这首诗是曹丕、曹植兄弟和邺下文士们在玄武池附近游历时所作的,诗中写道了原野、庄稼,也写到了莲花、杨柳,还有悦耳的鸟叫声以及和煦的清风,构成了一个心旷神怡的境界,一次游历完全用景物来表现,没有具体的时间线索,但你可以感受到时间和地点似乎以景物的移动而随之变化,整个叙述过程无论是写的人还是看的人,都是一种享受。
  又如《夏日诗》:
  夏时饶温和,避暑就清凉。比坐高阁下,延宾作名倡。弦歌随风厉,吐羽含征商。嘉肴重叠来,珍果在一傍。棊局纵横陈,博奕合双扬。巧拙更胜负,欢美乐人肠。从朝至日夕,安知夏节长。
  这首诗叙述的是炎炎酷暑之时,曹丕及其宾客列坐高阁之下,边欣赏美妙的音乐,边品尝佳肴珍果。有时下棋,有时博弈的情景。正如曹丕《又与吴质书》云:“昔日游处,行则接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这首诗就是这种生活的记录。诗人通过桌上的佳肴等物件来表现宴会的盛大与热闹,只叙述了宴会的场面,而没有以时间来串联叙事,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叙述的结果,反而使那宴会的热闹气氛于读者更贴切。
  曹丕的很多游宴诗歌在叙述游宴盛况和欢娱场面之后,往往要归结到生命感慨,如“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芙蓉池作诗》)等都是人生的享乐与生命的悲哀相纠结,写出了对人生的感叹,诗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值得我们用心灵去感悟,这样的慨叹远远溢出了游宴,浸没在宇宙中。
  诗人以这样一个横切面入手写叙事诗,他不以时间为序来叙述事件的始末,而是恰取其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场景,将人物、地点、时间集中在一个场面上迅速的展开来,这样的诗歌更具表现力和丰富的审美蕴含,对读者更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