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试图探讨儒家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考察作为佛学仁者化身的唐僧身上的儒家风范和具有先秦儒家精神的孙悟空的侠士风采,从中管窥先秦儒家思想在小说中的演绎与诠释。
关键词:《西游记》;儒家思想;唐僧;孙悟空
一、儒家文化的体现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成书于中国儒学思想极为炽热的时代——明朝。在《西游记》的文本中,我们随处可见儒家思想的身影。
(一)儒家经典广泛流传于佛国仙界、异乡他邦
西游一书虽然是神仙妖怪、和尚道士唱主角,但他们的口中时常说出《易经》、《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中的名句。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石猴,第一回);“道不同,不相为谋”(清风、明月,第二十四回);“仁义值千金”(唐僧,第二十四回)等。
(二)儒家伦理普遍适用于佛国仙界、异乡他邦
既然到处可见口诵儒家经典的道学先生的影子,儒家伦理具有普适性便顺理成章了。例如,唐僧在西行路上,每见国君,则必行臣子之礼;悟空无父,以唐僧为父,处处格守人子之道。
二、人物形象的儒家气质
(一)唐僧———身批袈裟的儒士
1、忠。西天取经故事是小说的内核。唐僧取经虽为弘扬佛法,但并不是他的终极目的,临行前他在法门寺中说道“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出于对唐僧的忠心,唐太宗赐其姓唐并与之结拜为兄弟。名号“唐僧”为其打上了忠臣的烙印,结义又使其成为唐皇御弟。“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正如张锦池先生所指出的,取经朝圣被演绎成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业”。唐僧也就具有了和尚与贤臣的双重身份。
2、孝。唐僧是个典型的孝子,这集中体现于“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一回中。十八岁时,唐僧知道了父母冤仇,开口说的话是“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受了十八年佛门教化的他也把孝作为立身之本。而为了报父仇,他采取的方式是“活剜取刘洪心肝”,此时的他早已将儒家的孝义置于佛教的善忍之前。“百善孝为先”在唐僧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3、礼。礼实际上是一种君臣父子的秩序。唐僧对太宗始终非常恭敬。病中给太宗的信中写道“臣僧稽首三顿首,万岁山呼拜圣君”(八十一回)。即使唐僧修成正果,回朝见太宗仍是“行俯伏之礼”、“叩头”(一百回)。君权的至高无上,表现出儒家观念对佛家思想的制约。
4、入世。佛门讲出世,既是圣僧又是御弟的唐僧采取的是以出世为入世之门的路。唐僧曾言:“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以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四十八回)“奉旨全忠”、“为名”正说明了取经的真实目的,为国家尽忠的背后实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儒家重身后名的思想。
(二)孙悟空———儒学精神的侠士
1、儒家忠义观对其形象的影响。信义。天产石猴孙悟空初来世间就知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第一回)的道理。西行一路,孙悟空深知唐僧的懦弱,也怨恨他对己的不公,但却仍为唐僧赴汤蹈火,原因在于唐僧曾将他从五行山下救出。知恩必报乃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正是孙悟空尽心竭力扶持唐僧的真正原因。
2、生命历程的诠释。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是对主体人格的一次高度弘扬。于是有了“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第七回)之类的话。而我们也发现这种主体人格的张扬最终没有逃过被镇压的下场,五行山、金箍咒都证明个性的张扬必须在一定的礼法范围之内,个体人格只有纳入正轨才能得到承认。《西游记》一书既是对个体人格的张扬,又是对张扬的界定。孙悟空从大闹天宫到皈依佛门,表现出的是在一种大文化背景下,儒家文化对江湖文化的匡正,以及江湖文化与正统思想本同末异,碰撞中江湖文化不免归于正统的趋势。另外,孙悟空人生道路的匡正之路,似乎又是对儒家磨难观的一种诠释。五行山下,孙悟空经历了五百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西行一路上的降妖除魔无疑也是一个“苦其心志”的过程。
三、其他地方的儒家正统观
(一)道教对儒学的尊崇
按正统的道教神位排名来讲,三清是最高神,而四御应排在三清之下,作为四御之一的玉皇大帝也只是三清的臣属,而《西游记》则把玉帝作为掌管天宫的最高神,一切政令的发布者,而三清只是他的臣属罢了。这种上天与人间有相同政治结构的想法,虽本源于民间信仰,却也是儒家君臣伦理关系的一种体现。
(二)佛教对儒学的肯定
观音与佛祖等佛教人士帮助玉帝平息孙悟空叛乱,说明佛教对天宫中伦理关系的认同,对儒家思想的承认。且看佛祖之言: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此经功德,不可称量。虽为我门之龟鉴,实乃三教之源流(九十八回)。东土之乱在于不忠不孝不义不仁,也即不遵孔子的仁义礼智之教,佛经虽出佛门,却也同东土本土的道与儒是异曲同工。
四、结束语
《西游记》是一个被儒学化了的佛教故事,人物的言行、精神以及小说的价值取向无不浸透着儒家思想。所以说儒家精神是《西游记》的宗教文化底蕴的基础,为小说立言之根本。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