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1-12-29 00:00:00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期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效率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要素存在差异。文章以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行为主体为出发点,对影响区域各主体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测度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联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管理机构的非线性创新过程,区域创新系统的各主体要素的有效整合与联动能够产生更大的创新绩效即创新能力。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和朱迪斯·K.拉森最早涉及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这一研究领域,他们通过对硅谷的研究,对后人进一步研究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具有启发意义,此后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国家层面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意大利、日本、威尔士先后提出了评价其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开始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2000年,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五个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思想,这个指标体系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宋伟、曹镇东从创新基础、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三个方面选取11个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糊评价方法对我国东、中、西各区域典型省份进行实证研究。赵希男、温馨、王艳梅采用一种基于个性优势特征分析的民主评价方法分析我国31个省级区域创新能力,得到各地区创新能力的个性优势特征。詹湘东基于知识管理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区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这些研究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绝大多数文献都仅局限于对某地区或省份的区域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而忽视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主体构成要素创新能力的具体评价。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与差异性,只有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主体构成要素的分析,才能揭示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特征以及不同区域创新绩效的差异。本文尝试从区域创新系统行为主体的角度,设计出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区域创新系统由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实质上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人、财、物等各种创新资源在各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有效分配与使用,产生新的创新成果并付诸应用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遵循创新中的各种运行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职能分布为: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执行主体、创新资源投入的主力军;政府是创新制度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具有促进企业创新、组织协调系统、制定创新战略目标的作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是联结两者之间的纽带,既具有创新制度建设的理论指导作用,又有帮助企业实施创新活动的服务功能;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应用和传播知识,并提供高素质人才;中介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因此,笔者从政府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创新能力四个层面,并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设计。
  二、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目的性
  设计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反映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水平,如何通过主体创新能力的评价找出创新系统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创新能力强的主体继续促进,保持相对优势,并获得持续发展。
  2、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各省市知识和技术的现状存量和运行效率以及未来知识产业的潜在发展能力。
  3、系统性原则
  构造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真实地反映各地区企业现状、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政策等各个侧面的基本特征。各指标间有机结合、协调统一,能反映不同地区从综合到分类的主体创新能力。
  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应简明扼要、定义明确,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既要考虑其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功能,又要考虑能够提供区域创新能力数据资料的可能性。
  5、动态连续性原则
  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各地区知识部门和产业发展的现状、潜力以及演变趋势,并能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的实践中,主体创新能力内容复杂,涉及到大量的社会、制度和环境因素的变量,这些变量中许多难以量化,甚至不可能量化,必须要用定性指标加以描述。在具体评价分析时,再将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以近似值加以反映。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构成要素进行的系统分析,依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并参考国内外学者相关指标体系,构建出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有关指标的解释与计算方法如下:
  1、技术自主度
  技术自主度=R&D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
  2、企业资助专门研究机构金额
  企业资助专门研究机构金额=企业资助专门研究机构金额=企业年研发投资额×企业与研究机构联系程度系数
  3、企业年研发投资额
  企业每年的研发投资首先受企业本身创新积极性的影响。这种创新积极性是城市各项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企业每年实现的税
  前利润决定了其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能力。以上两方面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企业的研发投资决定着企业在技术方面可能实现更多的创新,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出;企业产出的增加则有可能使其更加重视创新,进一步增加在研发方面的投入。
  企业年研发投资额=企业研发投资需求比例×市场需求拉动系数×企业税前利润总额
  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工业总产值
  5、企业科技人员比例
  企业科技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研究与实验发展课题活动的人员,以及为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
  企业科技人员比例=科技人员/职工总数
  6、政府教育投资
  对于政府来说,教育的投入等于教育经费支出与财政收入减少之和。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是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而财政收入是政府通过税收来获得的。因此,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量为:
  式中:gie为政府教育投资,tti为城市税收收入,P为城市人口总量,NPE为受教育者人数,fee为教育性财政支出。
  7、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效益
  式中:mmb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效益,G为政府部门人数,GDP为国内生产总值,E为政府行政开支,F为财政支出,d为中央政府调控力度,ccp为城市区位条件系数。
  mmb数值的减小,表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效益提高;反之,则表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效益降低。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可持续发展思想普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呈现区域化特征,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日益成为该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然而,区域经济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效率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要素存在差异。笔者以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行为主体为出发点,对影响区域各主体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测度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在具体评价时,既可以了解一个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绩效,又可以掌握其构成要素中各主体的创新能力,这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和指导地方技术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Enrico Cicioti.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 New Perspective:The Challenge for Action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M].Elsevier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