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及模型

2011-12-29 00:00:00潘春林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期


  摘要:绩效评价是政府公共管理理论在财政支出管理上的应用创新和方法创新。政府信息化项目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项目,有助于政府部门由管制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的转变。文章在针对政府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为读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模型
  
  一、引言
  当前,我们国家发达地区以及主要地区的政府信息化项目正在从覆盖政府业务阶段向与政府业务融合,全面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阶段过渡,在这样一个阶段,回顾这二十多年来的政府信息化项目投资,信息化项目整体的绩效不佳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忽视应用是当今众多失败的信息化项目的主要原因。对信息化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
  二、模型设计思路分析
  政府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是通过对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指标、模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管理机制,实现对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逐步形成项目建设重在效益的战略导向,不断提升信息化项目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整体水平。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主要内容包括:指标体系研究;评估方法研究;指标验证。指标体系由多项评估指标及评估指标、评分标准、指标采集方法等要素组成。评估方法采用自查、用户调查、专家现场评估等多层面、多视角的多种评价方法,比较客观、实际和广泛地听取不同的评价意见。
  三、模型设计实例
  信息化项目是国家金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项目的绩效不能直接用经济效益的增加或行政成本的降低来衡量,它间接地体现在提升知府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政府部门履职到位等方面。针对信息化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既有系统建设和运维方面的定量指标,也有反映项目产出的定性指标。因此,为客观、有效地评价政府信息化项目的成效,我们提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原理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政府信息化项目进行评价。
  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我们遵循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考虑全面因素也突出重点,既有定性也有定量,尽量使指标间关系明确、直观。将信息化项目绩效作为评价的总目标,然后进一步细化得到主要指标。
  我们按照分级评定的方式设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前述政府信息化的绩效目标,我们设定了7个一级大类指标,分别为建设完成情况、系统运维水平、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度、政务管理水平提升度、财务管理水平、项目组织实施情况等指标。为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一级指标的实现度,又将一级指标细化为39个二级指标,比较集中和全面地概括了政府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的要领。各主要指标意义如下:
  第一,建设完成情况。综合反映信息化项目的项目计划、执行和管理成绩。一是项目验收通过率,为项目验收合格数占所有验收项目数的比重,反映项目管理的成效;二是项目实施完成率,为已实施的单位数量与应实施的单位数量的比值,反映项目的建设完成度;三是安全设备安装率,为已安装安全设备的单位数同应安装安全设备的单位数的比值,反映系统安全建设情况;四是业务覆盖率,为系统实际处理量占当期业务总量的比重,反映各类政府业务实现信息化的程度。
  第二,系统运维水平。综合反映信息化软硬件系统运行维护的能力、水平和成效。一是系统无故障率,为系统无故障时间占总运行时间的比重,反映运维效率情况;二是日均故障维护数,为维护次数与系统工作日的比值,反映系统稳定性;三是故障响应率,为响应次数与故障次数的比值,反映系统运维应急能力;四是故障排除率,为排除故障次数占总故障次数的比重,反映系统运维能力;五是主干网络畅通率,为全年主干网络系统畅通时间占全年主干网络系统计划工作时间的比重,反映运维成效;六是运维服务质量抽查合格率,为符合质量标准数量占抽样总量,反映运维外包质量;七是数据备份成功率,为备份系统运行正常时间占总运行时间比值,反映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八是用户对系统稳定性评价,定性反映终端用户对系统持续工作能力的评价;九是用户对运维响应速度评价,定性反映终端用户对系统运维能力和服务质量的评价;十是用户对业务效率提升度评价,定性反映终端用户对系统效率性的评价;十一是用户对系统操作便利性评价,定性反映终端用户对系统人性化设计的评价。
  第三,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综合反映信息化对政府部门履职到位的促进和不可或缺作用。一是工作质量提升度,定性反映信息化对工作质量的提升作用;二是行政执法规范化程度,定性反映信息化对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的促进作用;三是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度,定性反映信息化对提升执法能力的作用,保证执法到位,避免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四是信息采集能力提高度,定性反映信息化对信息采集能力的提高程度;五是系统对业务创新的影响度,定性反映信息化对业务创新的影响程度。
  第四,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度。综合反映信息化对政府部门建设服务型机关的促进作用。一是政务公开程度,定性反映实施信息化对政务公开化透明化的影响,从政务网站是否实现在线咨询、在线电子投票、政务信息公开、市民参与等功能来评价;二是公共服务质量,定性反映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实施电子政务的满意程度,从网上审批应用情况、网上信息服务和服务渠道的多样化情况、网上咨询互动服务情况和总体满意度等方面来评价;三是突发事件应急,定性反映政府部门在运用电子政务系统针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情况;四是资源共享程度,定性反映跨业务、跨区域、跨部门信息资源的互动共享情况,以及相互之间工作的协调推进情况。
  第五,政务管理水平提升度。综合反映信息化对政府部门提升内部政务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一是政务处理效率提升度,定性反映实施电子政务所带来的效率,从实施电子政务能否加速工作流程、能否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来评价;二是政务处理质量提升度,定性反映实施电子政务所带来的工作质量提升,从信息化方式与手工操作的质量优越性来评价;三是内部控制能力提升度,定性反映信息化对内部操作流程和关键节点的控制作用,从工作台账、流程记录、电子监察等方面来评价。
  第六,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信息化项目的财务管理的绩效。一是实际到位率,实际到位率是从实际到位(万元)占项目投入金额(万元)百分比方面考核;二是资金使用率,资金使用率是从实际支出(万元)占实际到位(万元)分比方面考核;三是预算完成率,预算完成率是从实际支出(万元)占预算安排(万元)方面考核;四是省财政资金投入乘数,省财政资金投入乘数指财政资金所能带动的全部资金倍数,省财政资金投入乘数=项目投入金额合计/省财政投入金额;五是资金使用情况(合理性),资金使用合理性是从主要支出内容(经济科目)的合理性方面考核。
  第七,项目组织实施情况。综合反映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一是财务制度的健全性;二是财务管理合法合规性;三是会计信息质量;四是业务制度的完善性;五是支撑条件的完备性;六是工作措施的有效性;七是管理过程的规范性。
  四、模型设计和实施效果
  (一)确定模糊评价矩阵
  首先,建立评语集。评语集是评判者对评判对象做出总的评判结果组成的集合,通过目标比较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来获取这个评价结果。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对每一个属性层(二级指标)的每一个定性指标都设计一组模糊评价值,如四等级的模糊评价值{优,良,中,差}。对每一个定量指标都根据其特性按四等级模糊评价值转换为定性评价,如故障排除率90%,则假定所有的问卷调查都认为故障排除率为模糊评价“良”。
  其次,确定模糊评价矩阵。采用目标比较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评议法让评判者对各二级指标进行评判,用各评价值(优,良,中,差)在问卷调查结果中的占比数组成各二级指标的评价集。
  (二)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由于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为了准确评价政府信息化系统,必须给予各个评价指标适当的权重。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下级指标相对于上一级指标的权重。在计算前聘请有关专家两两比较决定同层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
  (三)建立评判模型,进行模糊评判
  设定准则层(一级指标)的模糊评价集,根据设定和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准则层的综合评价矩阵。根据准则层的综合评价矩阵,我们得出目标层的评价矩阵。
  (四)评判结果的处理
  将评语集中的各模糊评价值量化,规定中各元素的临界值,设立各等级评分向量。将以上所求矩阵进行量化,可得建设完成情况、系统运维水平、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度、政务管理水平提升度、财务管理水平、项目组织实施情况及信息化项目的评价值,值越大说明综合性能越好,成本收益比越低,系统的绩效也就越高。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