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破坏、资源缺乏、产效不高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茶产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西部茶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西部茶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西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为了迎合茶产业发展的需要,解决当前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实施西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水土流失现象,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解决茶树资源区域性相对缺乏的问题,实现茶树资源的充分利用。茶叶生产加工效率和茶叶质量的逐渐提高,将促进相关绿色茶叶食品的开发以及茶叶市场经济秩序的改善,进而提高西部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7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的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社会进步,还有人类在教育、健康和自由平等诸多方面的权利,其基本思想是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还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
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实行技术创新和茶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茶产业经济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之间持续性的协调发展,从而既满足茶产业对资源的需求,又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可见,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茶产业领域的延伸。
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利用茶叶自然资源方面以及在茶事的各个环节中,以和谐的方式进行生产,并公平地满足今后茶产业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从茶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生态的良性循环是茶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21世纪农业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大环境下,茶产业应摆脱发展靠牺牲环境,发展后又转为搞环保的不良模式,力争绿色生产,在现代高新技术水平基础上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茶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西部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4,资源丰富,但传统的耕作方式劈光了梯壁的丛林杂草,致使裸露的梯壁在雨水冲击下脱土崩塌,造成水土流失,土壤保水、保土、保肥能力下降。2006年调查表明,西部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5.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3.1%,占西部国土面积的43.9%。据统计,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全县土地总面积为8807km2,2007年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0.93%,其中轻度流失1515.95km2,中度流失321.55km2,强度流失14.41km2。在长期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下,该县地力衰退,耕地荒芜和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加上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极大地影响了普洱茶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而通过实施茶叶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可以改善水土流失,保护环境资源。在国外,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已开始利用茶树作为保护森林免受人类活动破坏的手段。例如,乌干达在Kibale国家公园的周围种植茶树作为缓冲带,对公园植被起到保护作用。
(二)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
实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之一在于,西部各地区可根据茶叶品质的区域性,按最适的生态原则,调整产业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实行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可推动绿色茶产业发展,开发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健康产品,并避免部分企业盲目以经济效益作为茶产业发展的唯一目标造成的损失。
(三)有利于茶产业持久发展
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对实施科技扶贫战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茶叶附加值及其市场竞争力,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另外,依靠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来实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包括茶树生物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机械生产加工技术等,在提高茶叶生产能力的同时,也起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保证了茶叶生产的长期可持续性。
(四)促进茶农增收
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建设无公害生产的生态茶园。通过生态茶园的建立,不但给生产者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于提高绿色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同时,生产优质无污染的茶叶可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市场上更畅销,其价格通常比普通茶叶高,有利于增加茶农收入。
四、西部茶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新的资源观和生态观zcS+56T/ZcqMig3N/LghR4RzOqxGleWFK/ytd/lRyyE=
将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都纳入资源的范畴。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改变其中一项,都会影响其他因素的最优发挥。因而要发挥西部茶产业生态自然环境的优势,强化西部茶产业经济,必然要构建环境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密切联系的新思维,树立维持资源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以及人与资源和谐的资源观、生态观,实行“绿色开发”和“绿色生产”。
(二)发展茶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经济,是一种自然资源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污染物低排放,乃至零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另外,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从而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西部地区要实现茶产业循环经济,可依照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模式,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西部茶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
(三)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产品结构
西部地区要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提高企业市场集中度,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市场制度创新,将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此外,按照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茶叶种植的区域结构和生产布局,鼓励茶农种植优质、高产的生态茶,扩大无性系良种茶种植规模,实施现有茶园面积的科学化管理,为提高提升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保障。在调整产品结构方面,应及时把握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企业产品结构,适当增加或压缩茶叶的生产。
(四)严格推进茶叶质量标准体系的制定和茶叶品牌建设
茶叶要高产离不开肥料和农药,但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肥料和农药对茶叶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随着绿色消费的掀起,人们对茶叶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必然要求我们对肥料和农药进行控制(温思美等,1995)。近年来,进口国家制定了更高要求的农残标准,对出口茶叶质量要求更严。茶叶种植基地空气、土壤和水质等生态环境条件应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环境标准和规范。农药的使用要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情况,有针对性配施农药,合理搭配农药品种,严格按照用药方法用药。做到每年每季度对土壤肥料和农药进行残留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发布肥料和农残信息,保证茶园绿色、健康、安全。
茶叶品牌建设,首先,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特色茶产品深加工业,提高产品的价值,延长茶产业的价值链;其次,特别加强茶产品基地的建设,形成规模经济及品牌效应;最后,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通过多种制度创新带动西部茶产业发展。例如,上海大宁国际茶城与重庆市龙力地产正式签订入驻协议,投资近2亿元,在巴国城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茶叶市场。重庆大宁茶城落址“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巴国城,就是为了通过景区的示范效应和企业品牌效应叠加,带动西部地区的茶叶生产与消费,培育并建立更多茶叶品牌(《重庆晨报》,2010-01-14)。
(五)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茶树良种树的推广
围绕茶叶良种选育推广、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西部各产茶区应以各自的优势优质茶叶为核心,展开课题研究、技术改革,同时加强区域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对茶叶成分分析、发酵机理、品质形成机理、保健功能机理及新工艺生产、存贮等科技内容进行系统研究。
(六)构建生态茶园
茶叶生产的显著特点是商品性强、竞争性大,要能提供更多、更好的适销对路的茶叶商品,就必须从园地基础做起,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将新茶园建设成生态茶园。
构建生态茶园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和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光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极大地提高生产能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建设生态茶园的基本原则是实现茶园生态化、茶树良种化、茶区园林化和生产机械化。
1、改善生态环境。一是使茶园内部生态要形成良性循环,物种间处于良好的依存制约关系,达到动态平衡;二是保证茶园外部生态良好,无病虫灾害,园周树木多,植被丰富,鸟雀多,生物多样性好。茶树生长在园林化的环境中有利于对茶树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从而减少茶叶受到的污染,进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2、以绿草覆盖梯壁。茶园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常年保持茶园梯壁上有绿草覆盖,对于光秃裸露的茶园梯壁应进行种草。草种宜选择培肥地力的圆叶决明,其每公顷固氮能力150kg以上,它的营养价值较高,据测定茎叶含氮3.25%,P2O5为0.5%,K2O为1.56%,粗蛋白为16.4%,或者具有固梯护坡、防止水土冲刷的爬地兰(据调查,梯壁种植科绿肥爬地兰可比空白区减少冲刷32.59%)及类似植被带等。另外,在茶园梯埂种黄花菜,既可保护梯埂,又能增加收入。梯壁长期有绿草覆盖可以护梯保坡、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有效调节茶园小气候、并兼作饲料,为茶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生态果园和增加农民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3、选择茶树良种。茶树良种的选取最主要是抗逆性(抗病虫、抗寒冷、抗干旱等)要好,生长势要强,同时要求选择种性纯、发芽整齐的茶园作为基地。若是规划新种茶园,还应考虑采用无性系良种,并以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
4、营造防护林带。茶园外营造有利于茶树良种生长的防护林带。林带与茶行需隔开2米以上,中间开隔离沟。树种要求速生、抗风力强,如杉木、马尾松、泡桐、苦楝、合欢等。
5、进行复合栽培。茶园内应套种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经济林或观赏树种。可以合理套种一定数量的果树(如梨、芒果、柿、银杏、葡萄)或桑树等,使茶园不仅有茶叶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有果、桑的收益。通过与造绿工程的有机结合,可以水土保持利用、观光园区的四季绿化等作用。
6、发展茶园机械化。首先,生态建设要与茶园机械化相结合,进行茶园机械化种植、剪枝定型和耕作,引进园林整修机械,发展采摘机械,推广蒸气杀青、揉捻、理条成形及烘培等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其次,引导茶区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整合品牌,适度集中规模生产,提升品牌知名度;最后,引进、示范和推广从茶树种植、茶园管理(微耕施肥)、规范化修剪整型、采摘和加工、储藏、包装等茶叶生产系列机械化。
五、结束语
分析表明,西部茶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应在新资源观、生态观的思想指导下,发展茶产业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建设西部各地区茶叶品牌;依靠科技创新推广茶树良种树,并且不断提升原有茶园种植、管理技术,将新茶园建设成生态茶园。通过实施西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促进茶叶生产效率和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相关绿色茶叶食品的开发以及茶叶市场经济秩序的改善,进而提高西部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