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而快速高效的金融资本流动机制是产业升级得以实现的前提。中小企业作为浙江经济的主体和基础,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文章阐述了融资难问题的几个表现方面,并提出了关于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以期缓解融资难问题。
关键词: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产业升级的速度和效率。中小企业作为浙江经济的主体和基础,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而融资难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给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挑战。通过建立合理、高效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既是浙江经济走在前列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举。
一、转型升级的障碍——中小企业融资难
浙江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传统劳动密集行业居多;产业链层次偏低、大多处于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技术主要依赖简单模仿;缺少自有品牌和渠道。中小企业面临的上述突出问题,从根本上看,还是一个“融资难”的问题。由于融资难,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资本和技术方面的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渠道拓展、产业升级无从谈起,只能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规模经济效益,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由于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的主体和基础,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浙江经济面临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阻碍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中小企业融资难突出表现为企业规模越小,融资越难,新创办的企业融资更难。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现金流紧张、抵押物缺少、财务制度不透明、信用评估制度不健全,在现有的金融体制框架内,中小企业难以获取满足其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资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缺乏直接融资平台。直接融资虽然经历了较快的发展,但占比仍然很低,尤其是债权融资比例过低。2009年,浙江省非金融机构融资总量中,以贷款、债券、股票(包括境内和境外)三种方式融入资金总额的占比分别为92.6:4.6:2.8,股票、债券融资余额仅增加246.2亿元,只占全省贷款增量的1/40左右。浙江省缺乏直接融资平台,而全国性的直接融资平台进入门槛过高,服务对象以大型企业为主,2009年浙江省参与直接融资的企业总共为61家,但这些企业也是规模较大的企业,绝大多数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无法享受直接融资的便利。更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初创企业主要是通过民间融资来解决生存问题,过高的民间借贷成本使这些微小企业、初创企业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第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式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商业性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从成本、收入的角度考虑,贷款主要面向国有企业或其他大型企业。目前,浙江金融业的主力军仍是全国性的大型金融机构,部分大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意愿相对较弱,认为中小企业贷款主要为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小、频率快且管理成本高;同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高,市场上还缺乏有效分散、转移风险的工具,使得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贷顾虑较多。目前,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与中小企业在浙江经济中的贡献率还有一定差距,中小企业贷款户数在全省企业总数的覆盖率仅为25%左右,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还无法通过信贷渠道获得资金。大致匡算,当前浙江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缺口在3550亿元左右。尽管浙江还有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但这些机构受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要追求大企业好企业,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另外,受存贷款比例与资本金约束,不愿给小企业、微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贷款。
第三,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阻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制主要是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rq/aorrFALnrq2dM0jWwA==即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交易转变为担保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信用交易。目前浙江省各类担保公司有360余家,对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担保机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政策、法规不到位;规模普遍偏小;没有建立稳定的担保资金追加补充机制与风险补偿机制;缺乏再担保机构的有效支持;商业银行对担保机构风险承担能力的担忧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担保公司的发展,限制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挥作用。
二、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金融的助推作用。在上述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中,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要不断创新投融资对接机制,让富余民间资金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有效对接,将资金从非生产性领域引入到生产性领域;不断创新金融资源配置方式,让资金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传统加工制造业部门配置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部门;不断创新金融风险的分散机制,在有效转嫁风险的同时支持高风险、高收益的高技术产业部门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
浙江金融业已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各金融机构针对浙江中小企业多的状况纷纷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其他新型中小金融机构也发展迅速,但各机构之间各自为战,还未形成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的集聚优势。对此,一方面,要继续调整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国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明确界定其主要围绕中小企业开展各种创新业务,避免与国有银行抢夺客户资源。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区域性中小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势,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降低准入门槛,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定合理制度。同时大力引进全国性商业银行在浙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以及鼓励省内各商业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金来源,形成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的集聚优势。另一方面,要引导商业银行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开发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借助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等创新业务,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有效供给,分散贷款风险。
(二)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
浙江金融体系中,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例很低,对此应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以推进企业上市、发展股权投资、培育债券市场等作为拓展直接融资渠道的主要手段,引导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机构,一方面以现有的中小企业信贷、股权、产权、债券、保险类产品为基础,大力开发标准化、可交易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产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权信托基金、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金融资产转让等创新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培养新的盈利能力,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金融业发展模式,建立证券期货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并举的直接融资途径。
(三)推动风险投资发展
风险投资机制能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分担创新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虽小,却能够发挥较强的杠杆作用,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浙江应积极推进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制定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为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政府不应成为风险投资的主体,否则容易导致效率不高和道德风险,并且会削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积极性。其次,要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浙江省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目前难以达到上市的严格要求,风险资本只能在少数著名企业实现股权上市退出。对此,要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兼并、股权回购等有效的退出通道,利用产权交易平台或股权转让市场,形成多层次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再次,针对浙江省风险投资缺乏长期资本计入的现状,可以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允许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等具有长期资本特性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与此同时,为了解决风险投资体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网络,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以提高风险投资市场运作效率。
(四)扩大民间资本开放度
面对产业机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和日益庞大的民间资本,浙江有必要争取成为全国性的民间金融创新基地,增加对民间资本的开放程度。一方面,充分发挥浙江民间资本丰厚、传统产业发达、市场机制灵活、经济开放度高的优势,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金融仓储公司、中小企业信用保证机构等新型金融组织,从而支持微小企业、初创企业发展,满足“三农”发展金融需求,实现民间融资的规范化和阳光化。另一方面,吸引民间资本入股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投资于成长性中小企业、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强化民间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能力,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五)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浙江省内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不多。即便有的地区建立了这样的担保机构,也因担保资金来源不足、担保基金不能规避风险等问题而难以有效的运作。对此,应完善和创新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一方面,可以在现有担保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与商业银行的合作,通过联手评估和选择市场前景较好、风险较小的项目,使得双方都可转移部分风险,更安全、更高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探索组建中小企业互助互保机构,设立中小企业资金池,为进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同时探索组建中小企业金融增信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流通交易的金融产品提供外部信用增级,提升产品信用评级,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创新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
(六)打造全国中小金融服务中心
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就是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浙江金融模式”,其核心精髓是相信市场和相信民间自发的力量,改变以往“增机构、压贷款”的传统中小企业金融发展模式,通过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完善金融业生态系统,健全中小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丰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交易体系,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络体系等举措,建立完善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为核心的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扭转金融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不协调、不适应的突出问题。这对于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利华.浙江产业:区域考量和转型升级[J].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