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011-12-29 00:00:00原立勋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期


  摘要:文章以东西部地区金融相关率和存贷款转换率作为银行业发展的衡量指标,实证分析了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长期来看,东西部地区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均呈正相关关系,但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是银行业发展的原因,而西部地区则是银行业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西部地区应加快银行业发展步伐,以银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关键词:区域金融;经济增长;银行业发展;协整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考察一国或一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最基本的指标有总量指标、结构指标和效率指标。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的起步较晚,在整个金融也无论是质和量都处于不显著的位置。因此,本文在选择区域金融发展的总量指标时舍弃了股票市场的数据,而仅以我国各地区银行业总量数据近似的代替我国金融总量发展水平。本文借鉴戈德史密斯构建的金融相关率指标以衡量金融总量规模。结构指标通常指融资结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属于银行主导型,从数量、规模或功能上来说,银行业在我国金融市场中都处于主导地位,资本市场融资所占比重非常小,因此,舍去结构指标。就银行业而言,金融效率可用存贷款转化比率衡量。
  金融相关率(FIR)=(全部金融机构存款+全部金融机构贷款)/GDP
  金融效率(CDS)=全部金融机构存款/全部金融机构贷款
  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衡量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用GDP来代表。
  本文所指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江苏、浙江、河北、福建、广东、海南、山东、上海十个省市;西部地区由于重庆直辖市成立时间比较晚,难以获得全面的数据,因此在本文的计算中将重庆与四川合并,记为川渝,具体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川渝、云南、广西、贵州、西藏十一个省。
  本文所需数据为1991-2008年东西部各省GDP、全部金融机构存款、贷款。各省GDP数据来自于199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全部金融机构存款贷款来自于1991-2009年的《中国金融年鉴》。
  二、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由前面的论述可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也基本反映了我国整体金融的发展状况基于上面选取的指标及前人研究的基础,建立以下模型:
  GDP=α0+β1FIR+β2CDS+ε
  (一)各变量数据平稳性检验
  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对其平稳性进行检验以判断其是否是平稳变量,防止虚假回归。本文对选择的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中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原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是非稳定的,因此对其进行差分后进行检验,如表2中的数据,经过比较ADF值于临界值发现所有的数据均能通过检验,所以可以认为各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检验
  从前面的检验结果来看,GDP、FIR和CDS是都是一阶单整的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本文采用Johanson协整检验方法,即通过建立基于最大特征值的似然比统计量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东、西部地区的GDP、FIR、CDS间存在协整关系,它们之间标准化的协整方程或长期均衡关系为(括号内为标准差):
  西部
  GDP=0.085833 FIR+0.013081 CDS
  东部
  GDP=0.213091 FIR +0.239427 CDS +0.023413 @TREND (91)
  得出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后对其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可知残差均是平稳序列,因而协整关系成立。从东西部地区的协整关系中可以看到,无论是金融相关率还是存贷款转换效率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却有较大差别。西部地区金融相关率(FIR)与经济增长相关系数为0.08,东部地区达到0.21,即东部地区银行业总量规模增大一个单位,将得到三倍于西部地区的GDP产出率,表明东部地区的银行业存贷款的产出效率较高,这跟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较高的投资利润率是基本相符的。
  从金融效率指标(CDS)看,东、西部地区的存贷款转换效率与经济增长在数值上也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存贷款之比越大,GDP增长越快,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各地区人均GDP快速增加,除了满足日常的生活之外,人们有了较多的闲钱储蓄,即各地区人们边际储蓄倾向大幅提高;二是伴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兴起,各地区直接融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在东部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直接融资的发展壮大部分替代了银行业的融资功能。就西部地区而言,国有经济比重较高,企业的私人投资比重较小,而私人投资获得银行贷款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表现为西部地区存贷转换效率的系数要小于东部地区。
  三、区域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
  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长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对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则需要进一步讨论。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模型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考察银行业发展指标的不同滞后期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通过对不同的滞后长度进行反复检验,发现在滞后2期以后的检验结果与滞后2期的结论相同,因此,本文列出了滞后1期和2期的检验结果。
  从表3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两地区的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表现不一致,从经济增长与金融总量发展看,在滞后1期的Granger因果检验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银行业发展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银行业发展的原因,属于需求追随型,西部地区银行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属于供给推动型。从经济增长与存贷款转换情况看,在滞后一期的Granger因果检验中,西部地区存贷款转换效率的提高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存贷款转换效率则不存在因果关系。在滞后两期的因果关系检验中,两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与金融总量(FIR)发展与存贷款转换(CDS)均不存在因果关系。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在于东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差别。市场化程度越高得地区,经济运行更有效率,更能吸引大量的资本,金融资源的流动性越强,从而金融得到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由于市场化程度低,金融资源流动较慢,这种资源显得更为稀缺,从而金融的边际产出更大,因此,金融发展更能促进经济增长。
  四、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西部地区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目前而言,相关关系不强,同时,通过因果检验知银行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因此,应加快西部地区银行业的发展,包括加快西部地区银行体制改革,优化银行公司治理,提高银行经营效率,以促进经济增长。首先,应该优化银行机构的构成,鼓励和吸引新型的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同时要建立和发展西部区域性商业银行,例如,将各城市的商业银行进行重组合并,建成资产质量较高、内部管理科学、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省级商业银行。其次,扩展银行业务范围,创新业务品种。区内的银行首先应该立足于区内,吸引区内存款,扩大可带资金来源,同时加大对区内贷款的投放,主要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对中间业务而言,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例如,向外商提供便利的外汇、结算等业务,支持区内企业的外贸业务。
  参考文献:
  1、Demet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