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激励机制研究

2011-12-29 00:00:00陈天宇吴祥东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期


  摘要: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探寻了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来改善其当前状况,旨在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应坚持服务“三农”,积极稳妥做好支农贷款工作,加强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提高盈利水平,提高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能力。但是,目前信用社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我们应当冷静分析局势,结合自身经营状况,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和业务能力提升的突破口。本文在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具体问题,大胆地将激励机制运用到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工作中,以期为中央银行或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一、调查问卷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笔者利用暑期的时间,对所在县的5个乡镇信用社做了调查,此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包括调查对象的特征(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和文化程度)和信用社的资产负债表。共发放问卷55份,回收50份,其中有效问卷49份,有效问卷占98%。
  (二)调查对象特征
  由表1可知,调查对象的特征表现如下: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基本相当;年龄多数在30岁-50岁;工作年限6年-15年居多;文化程度多集中在高中水平。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人员素质差。主要表现为文化层次低,专业技术结构比例失调。大中专文化程度仅占12.8%,初中以下占31.5%。主要原因是,1978年信用社恢复“三性”后,为拓展业务需要而大量扩充人员,进人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为照顾行社干部职工子女;二是从部分信用站中招收。第一部分人大都是初中文化程度,而第二部分人则大都是初小或高小文化程度,且年龄偏大,从而影响整体文化水准。
  第二,自有资本比率偏低。2008年末,所调查的5个乡镇信用社,自有资本金加固定资产之和只占资产总额的13.6%。偏低的自有资本比率会增加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第三,信贷资产质量差。2008年末,所调查的5个乡镇信用社,非正常贷款占38.7%;其中,逾期贷款占78.4%,催收贷款占24.5%。
  (二)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信用社到底要建成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还是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或是国家政策性银行,仍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乡村地区唯一的农村金融机构,其行为也不够合理和规范。
  第一,所有者缺位,出现员工内部人控制现象,没有人真正考虑信用社的长期利益。现实中存在用工资和福利侵蚀利润、对不良贷款麻木不仁等现象。
  第二,体制不落实,内部管理和控制不力。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流于形式、名不副实。
  第三,激励机制不健全。基层机构和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一切工作都要等着上级的指示和任务,主动创新行为少。
  在以上情况下,很难让其做到主动积极地为农民服务,自觉管好金融资产,并带动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和创新。例如,在一些县区,当地工资水平很低,农民在县城打工月收入不到500元,普通公务员工资也过每月800元,但信用社职工月收入却高达2000元,而信用社并没有多少赢利,甚至亏损。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信用社职工并不真正担心高比例的逾期和呆滞贷款,相反,他们乐于从中收取较高的罚息收入,觉得这样做还省去了收回再贷出的麻烦。
  三、解决问题的理念
  (一)激励机制的激励相容原则
  激励机制设计主体(A)与激励对象(B)是两个具有不同利益目标的主体,激励机制的设计主体的利益目标(F)是通过激励机制设计主体行为(C)和激励对象特定行为(D)共同实现的,即F包括C和D,但D服从和服从于B的利益目标,由B的利益目标支配。A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就需要D进行矫正,其方法具体包括:一是检查、监督,确保激励对象选择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目标的特定行为;二是实施激励,通过利益诱导,使B的利益目标与A的利益目标趋于一致,使B在实现自身利益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实现F。第一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矫正D,但B拥有其特定行为的私人信息,是信息优势方,A受搜寻其私人信息成本的限制,无法完全消除自身的信息劣势,因而对D的矫正有限,难以确保自身利益目标得到实现。采取激励的方式,可以克服自身的信息劣势,使B在实现自身利益目标的过程中实现F。A在设计激励机制过程中,必须确保通过激励实现B的利益目标与自身利益目标的统一,并对其实施正向激励,使激励对象努力地实现F,这就是激励机制设计的激励相容原则。
  (二)参与约束原则和激励原则
  参与约束原则和激励原则是激励机制设计的必备原则,缺乏激励相容原则,B就缺乏实现A利益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参与约束原则,A就缺乏激励的对象,实现自身利益目标就无从谈起。只有两者同时具备,激励机制设计主题才有激励的对象,B也才会积极、主动地实现F,其利益目标也才会得到实现。
  四、问题应对机制
  (一)全面激励
  当F的实现是由多个激励对象的多方面行为决定的时候,A要实现其利益目标就必须对多个B的多方面行为,按照激励相容原则,实现全面激励。中央银行或政府资金支持方案的目标是“花钱买机制”,即为了完善机制,需要一定的付出。该目标的实现涉及多个主体的多方面行为,既包括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又包括理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落实好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既包括完善农村信用社的建章立制和信息披露,又包括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该方案实现“花钱买机制”的目标,按照激励相容原则,对B进行了全面激励。
  第一,激励所有的B。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因此,中央银行或政府只有将涉及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体全部纳入其激励范围,并对其实施激励,才能有助于实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
  第二,激励B的多方面行为。实现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需要B多方面工作的整体推进,如增资扩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理顺管理体制等,因此,中央银行或政府资金支持方案对激励对象的多方面行为,按照激励相容原则进行激励。
  (二)持续激励促成“弄假成真”
  B最初可能是为了获得资金支持,而临时性、应付性地建立起内控制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架构,并认为不能持之以恒,也不准备长期坚持,一旦获得资金支持,就将放弃而恢复旧态,因为持之以恒的成本太高。实现“花钱买机制”的目标,需要B在较长时期内逐步完成,因此,需要按照激励相容原则,设置阶段性激励条件,建立持续性激励,使B逐步前进,逐步达标,最终实现“花钱买机制”的目标。
  阶段性轮番激励是要求对信用社进行多次持续的检查,信用社每次都会在上次检查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因为其需要降低该构架的运行成本和保持成本(为了应付检查)。农村信用社按实现“花钱买机制”的目标构建构架,最初确实是出于获得资金支持目的而临时构建的应付性框架,但经过多次检查并督促修改以及农村信用社的日常调整,且运行较长时间,应该说已经是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的架构,并将根植于其中。这表明,经过长时期的检查督促以及农村信用社自身调整,原来为应付临时性考核而搭起的“花架子”,现在已成为符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的良好运行机制。
  (三)期权激励
  期权激励是指企业所有者向经营者提供的在一定期限内,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企业股份的权利。它的基点是鼓励未来,期权在行权期不得转让,从而使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激励作用非常明显。因此,中央银行或政府在资金支持方案上可以设置首批发放、第二批发放、第三批发放环节及其考核条件,这样体现了期权激励的思想,并包含着正向激励机制。
  (四)激励B的行为结果提高了激励效率
  B能否达到中央银行或政府资金支持方案的考核要求,不仅取决于其工作努力程度,而且取决于外部环境,但中央银行或政府资金支持方案只按B的行为结果对其实施激励,不考虑外部环境对其行为结果的影响,实际上是迫使B主动消除外界环境变化对实现F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只有B的行为结果完全达到考核条件,才能获得资金支持。B为获得资金支持,不仅需要努力工作,而且积极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确保“花钱买机制”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了正向激励效率。但对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考核条件应分多级设立,有效缓解此问题。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