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及对策初探

2011-12-29 00:00:00石卫星
中外企业家 2011年1期


  对1994年至2009年的外汇储备数额以及其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归结为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商直接投资持续流入及我国出口创汇导向型外贸战略这三点。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增长有其有利方面,但如果大量的外汇储备没有处理得当,也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针对不利影响,本文提出完善高额外汇储备的建议。一是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二是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三是协调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与内需导向型战略。
  
  一、外汇储备规模现状分析
  1985年以来外汇储备在国际储备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而且都在80%以上,外汇储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外汇储备资产包括外币存款、债券、债券回购、同业拆放、外汇掉期、期权等各项资产。外汇储备,作为国际储备的一种主要形式,同样具有国际储备的功能,即支付手段和干预手段。
  根据不同时期外汇储备规模大小,可将中国外汇储备分为四个阶段: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之前为第一阶段,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慢、规模小。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亿美元。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努力增加出口,控制进口,我国外汇储备逐渐增加,1983年达到89亿美元。当时认为储备过多,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到1986年下降至21亿美元,此后,逐渐恢复并一直维持在一二百亿美元的水平。1994年至1997年为第二阶段,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1994年,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施了汇率并轨、取消外汇留成、银行结售汇制、成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措施,国家外汇储备获得了较快的增长。至199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由1993年的211.99亿美元增长到1 398.90亿美元,增加了5.6倍,国家外汇储备进入了较为宽松的时期;第三阶段是1998年至2000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三年的外汇储备增长额低于危机前四年的平均增长额,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第四阶段是200l年至2009年末,从2001年起中国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外汇储备又出现了新的增长势头。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并超过了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外汇储备的总和。因此,如何应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难题和挑战之一。
  
  二、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的原因
  1.国际收支的双顺差
  “双顺差”是指国际收支表中同时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双顺差”是一种不合理的国际收支格局,中国的“双顺差”更是同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相联系的。“双顺差”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福利损失。1994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双顺差格局。进一步观察,1994年至1997年这段时间,资本金融账户盈余较大,而经常账户盈余较小。1998年至2000年之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资本金融账户盈余较小,甚至在1998年出现了资本净流出,而经常账户盈余相对较大。2001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呈现交错状态。因此,即使在双顺差的格局下,两个账户的相对重要性也存在阶段性的差异,同时也有必要将两账户分开分析。
  2.外商直接投资持续流入
  我国从1994年以来引进FDI的数量已连续十几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持续流入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外商直接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其本身不会具有风险。但是,由于投资方投资收益的汇回,会对东道国的经常项目产生赤字压力,从而可能诱发国际收支危机。例如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时,其经常项目赤字中FDI的收益外流额占到30%多。通过以上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从国际收支角度来看,尽管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增长很快,但外汇储备的质量不高,结构也不稳定。数据显示,1994年至2009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呈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外商直接投资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内来看,年初南方部分地区遭遇的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年中四川大地震都给经济带来一定损失;从国际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国际油价上涨等因素增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也将趋缓。但是总体而言,外商直接投资仍将持续流入,它是构成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方面。
  3.我国出口创汇导向型外贸战略
  改革开放初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选择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发展通常是指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出口,把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发展中国家采用出口导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克服储蓄和外汇缺口以解决发展融资问题,即通过出口所得外汇资金支付经济发展所需之进口,使经济突破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负债能力约束而实现高增长。外国直接投资被认为不仅可以解决发展融资问题以提高投资率,而且可以带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使引资国得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在现阶段来看,它不但给财政和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也扭曲了国内的资源配置,导致了资源的损失。
  
  三、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
  1.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带来的有利影响
  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一度是发展中国家追寻的目标,因其有很多有利的影响,标志着经济实力,可以为本国的货币自由兑换奠定基础,防御金融危机,也提高了国际干预外汇的能力。外汇储备的存量来源于对外贸易中国际收支顺差的积累,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通常是该国对外经济实力强劲的一个客观反映。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对外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的重要标志。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也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增强,为我国举借外债以及债务的还本付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信誉、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干预外汇市场所需的资金具有时间不确定、数额巨大的特点。因此,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保证我国能够从容应对突发金融风险,满足有效干预外汇市场、维护本币汇率稳定的需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的良好表现再次证明,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稳定人民币币值、维护投资者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一,大量外汇储备会积累通货膨胀,降低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它在货币当局账目上的对应项就是对外占款,而外汇占款构成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体部分。大规模的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发行严重制约了中国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如果不发行央行票据对冲大规模的外汇占款,则势必由于基础货币投放过多而引发通货膨胀。第二,大量外汇储备会对人民币造成很大的升值压力。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了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在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政策操作下,其结果就是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下。第三,大量外汇储备会导致资源的损失。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主要为美元,外汇储备的利用主要是投资于美国的国债,这从经济上来看极不合算。第四,大量外汇储备会导致国际经济摩擦的激化。不断增多的外汇储备一方面显示出我国在商品出口和吸引外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发展的不平衡的问题,导致了中国同很多国家,主要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加大,使我国的贸易政策、外汇政策压力倍增。所以如何有效调节外汇储备、保持适度规模,促进国家宏观金融运行的稳定,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和处理国际金融事务的一道难题。
  
  
  四、完善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建议
  1.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形势引发了各界人士对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管理的讨论。综合起来,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具体分为两方面:一是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二是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
  2.进行汇率制度改革
  2005年7月21日,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标志着中国外汇市场进入了向市场化、自由化方向发展的新阶段,多种交易方式并存、分层有序的外汇市场体系正逐步确立。至今,改革已接近五个年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被低估的程度,但是,对于中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和大量热钱的涌入,似乎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汇率制度改革可分为三方面:一是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加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的主动性;二是加快完善与汇率相关的各种配套制度;三是适当控制当前的一些投机行为。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有利于促进高额外汇的有效管理。
  3.协调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与内需导向型战略
  在过去15年中,中国成功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放缓,中国的出口受到较大影响,对出口贸易政策和长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应扩大内需。最近国家出台了楼市新政,而由于各方利益团体的限制,新政并没有起到原本想要达到的目标,有房者与无房者的差距也会愈加突出。所以,政府一方面应实行减税、藏富于民、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刺激消费增长;另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缩小收入差距,同时完善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增加教育公共支出,加强对房市的监控,减轻老百姓对消费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不可完全放弃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 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出口下降16%,进口下降11.2%。净出口对全年经济增长负拉动约3个百分点。2009年出口出现前所未有的弱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但是投资“堆出来”的GDP不会是一个常态,这种临时的刺激措施不可持续。可以预见,2010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下降部分,将要依靠出口来弥补。
  不管是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也好,还是内需导向型战略也好,两者都不可偏废。政府需要从一些制度安排上来促进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与内需导向型战略协调发展,同时,制定更为合理的拉动内需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等。毕竟,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外贸易也应服从于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
  从外汇储备的需要来看,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但是,高额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储备规模的持续扩大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只有针对不利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并付诸实践,才能将高额外汇储备的不利影响降低。不过,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既给我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能够用好外汇储备资源,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的配置,对于实现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