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世界工厂”的转型

2011-12-29 00:00:00郭谦贵
中外企业家 2011年1期


  近几年我国制造业总量已名列世界前茅,一些重要工业品产量和出口量也居于世界榜首。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积极的一面。但还需努力提高我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我国制造业粗放、低级的产业结构,提高我国的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不仅要求宏观层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还需要微观个体企业的参与和实施,推进制造业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
  
  一、“世界工厂”的基本情况
  (一)“世界工厂”的真正含义
  中国是否真已成为世界工厂,或者成为世界工厂指日可待?为了能够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我们应该放下带有情感色彩的判断,科学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世界工厂”不仅是某些工业制成品的全球主要供应者,而且是一系列对经济发展起关键性拉动作用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全球主要生产商。生产国能够抓住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掌握当时领先的技术,并在本国实现大规模生产,成为世界新经济的代表、全球工业技术进步的领头人,中国制造业真正控制世界市场并影响全球的经济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世界工厂”。
  外商直接投资聚集中国制造业必然带来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第四制造大国,有100多个品种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形成了以技术、资金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的长三角制造产业群和珠三角制造产业群。日本《产业新闻》曾连续发表文章,认为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美国《华尔街日报》2002年10月10日发表的题为《世界工厂》的文章,阐述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观点。不论这些观点正确与否,至少说明了中国制造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且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二)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在此期间,中国的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中国制造业生产增长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从1980—2001年的21年间,中国制造业从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1.4%上升到7%,平均每年上升0.28%左右。近几年我国制造业总量已升至世界第四位,一些重要工业品产量和出口量也居世界前列。所有这些数据都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积极的一面,很容易让人觉得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已经很强大,中国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世界工厂。
  但是,应该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在我们所谓的“世界工厂”荣耀的光环背后,却掩盖着进一步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风险。中国制造业发展到今天除了成就外,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非常大的弊端。
  1. 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消耗过度。虽然有许多产品在中国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很大,并以此作为我们成为世界工厂的象征,但中国制造业的总产值相比之下并不高。2004年美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7 111亿美元,日本是9 111亿美元,德国是4 430亿美元,中国则是3 825亿美元。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只占世界的5%强,而美国的比例是22%,日本的比例是14%。但即使是总产值不大,消耗的资源却非常巨大。我国的制造业产能扩张是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从而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2. 环境破坏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木草地退化、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城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发中心1995年的一项研究成果测算,如果考虑生态破坏以及由此诱发的水旱灾害损失,中国环境问题的年经济损失为2 859~4 492亿元,已占到当年GDP的8%~13%。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我们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发展“世界工厂”,中国不仅不可能高歌向前,自身亦将遭受大自然的惩罚,无法实现长远发展。
  3. 技术瓶颈约束日益显著,产业结构有待升级改善。表面上看我国很多产品的总产量位居全球第一,甚至可以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但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生产的基本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鞋帽等,还有就是技术水准较低的产品,如家电等。过去20多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扩张,使中国制造业跃上一个新的平台。但是,当今世界从国家、产业到企业的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仅为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而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却有90%是“三资”企业实现的: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和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医疗装备的95%依赖进口。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充分利用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本来应当是我们赶超先进的一条捷径,但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是1∶0.078,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例为1∶5~8。如果不采取措施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制造业只能在低质量、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
  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几个国家所处的时代,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主导部门。由于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投资的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流动加速,“世界工厂”的意义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各国在全球生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在变化。发达国家凭借在技术、资本、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在全球寻找低廉原材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赚取了丰厚的超额利润。中国制造业虽然有许多产品产量很大,但赚取的附加值普遍很低,有些我们有很大优势的产品如DVD、微波炉、空调等的关键技术和关键器件很多都控制在外国公司手里。因此,中国其实是扮演“世界加工车间”或者“世界民工”的角色,而并非真正的“世界工厂”。从这一点来看,争论中国是否是“世界工厂”没有意义。而真正有意义的显然是努力提高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我国制造业粗放、低级的产业结构,提高我国的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正在逐步走向全球经济中的“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我国一些重要工业品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中国的煤炭、钢材、水泥、玻璃、电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设备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化纤、电力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彩电和空调设备的产量占到了世界总产值的1/3。我国在劳动相对密集、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制造业领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服装、鞋、钟表、自行车、摩托车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手机、激光视盘、电脑显示器、光学元件、电动工具、家电(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等机电产品的出口量,都占到了世界的第一位,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若干重要制造业、产业聚集地,如以劳动密集型的零器件生产与组装等出口产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资本密集型的高技术生产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等有代表性的产业聚集地。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工厂”。那么中国目前是否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世界工厂”?我们认为中国与世界工厂之间尚有差距。特别是国内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制约了中国走向世界工厂的步伐。
  
  在分析新经济、强调高技术产业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制造业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下降有目共睹,在经过十多年的奋斗之后,美国的制造业又重新稳居世界霸主的地位。制造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制造业对经济的影响大约是服务业的1.5倍,制造业产值每增加1美元,经济总产值有2.3美元的增长,服务业产值每增加1美元,经济总产值只增长1.6美元。”(1993年美国国会的坎特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给世界制造中心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具体地说,成为世界的工厂,应当达到以下要求:在制造业领域,不只是少数产品和少数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济管理水平和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排头兵,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易已进入世界前列,并成为贸易大国之一。
  
  二、世界工厂往往会产生高顺差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
  贸易顺差是一国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部分。由于目前各国的服务贸易规模还比较小,贸易顺差往往只是指货物贸易顺差。在一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随着本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口能力明显增强,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国内生产对进口的替代效应越来越强,对外贸易一般会由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并且保持较大规模。这一特征在大国的经济崛起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日本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高速增长,1965年实现贸易顺差,此后除个别年份因石油危机而出现逆差外,基本上都是顺差,并呈逐步增加态势。1978年,日本贸易顺差为1965年的64倍,达182亿美元,占当年进口出总额的10.2%。20世纪90年代,日本贸易顺差一般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2005年,日本贸易顺差为796.8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7.2%。
  (二)高顺差将成为我国的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伴随经济的发展,我国贸易顺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出现爆发性增长,达到1 01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764亿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条件分析,从2005年起,我国已经进入高顺差时期。
  
  三、大力实施“世界工厂”的转型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求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也需要微观主体的参与和实施。在此根据我国制造业大力实施“世界工厂”的转型,提出几点建议。
  1. 提高劳动力素质,强化比较优势。劳动力是制造业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毕竟无论生产什么产品,都必须由劳动力来实施。产品的技术含量其实很大程度体现在劳动力的素质上,劳动力的素质是制造业整体素质提升的基础,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3.8万元/人年,是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5%。如果把劳动力的价格与劳动生产率相乘体现劳动力的真实成本,我国的比较优势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这样我们就可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工资报酬,增加劳动者的经济福利。其实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说明我们提高工资的空间比较大,只要注重技能教育,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完全能够弥补工资的上涨。
  2.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企业创新行为。企业是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作为产业层面的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其实最终还是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是自主创新制度安排的核心问题。由于创新知识具有部分公共产品的外部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容易产生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搭便车行为,从而导致企业对创新的投入不足。解决办法就是引入知识产权制度(专利制度),将外部性内部化,使得投入者的收益和成本相匹配,从而提供创新的激励。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仿冒、盗版问题比较严重。据数据显示,我国年均假冒伪劣产品的产值在1 300亿元左右,约占GDP的2%。这种环境导致我国企业对技术创新活动投入不足。在美国,来自企业的研发投入占社会总投入的63%,日本为75%,欧盟为54%,而在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甚至比广告支出还低。可见,我国在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 制定配套的产业引导政策和金融财税政策。适当的产业政策和金融财税政策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政府可以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对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或项目投资,对那些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叫停等。由于研发创新活动都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来说就面临较大风险,国家可以制定适当的金融政策,如财政拨款、优惠贷款、补贴以及担保等,来分散创新者的风险,激励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对于由研发创新结果得到的收益,可以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等。
  (湖南桂东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