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迈克尔?巴内特(Michael Barnett)和雷蒙?杜瓦尔(Raymond Duvall)的“权力论”为理论视角,对美國的金融权力进行评价,试图理解美國金融权力在全球的现状与地位。研究发现,美國在國际金融领域的强制性权力、制度性权力、结构性权力和生产性权力均出现衰落之势,但是又有区别。美國在國际金融领域的强制性权力和生产性权力已经明显出现衰势,相较而言,美國的制度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尽管在逐年衰微,但是整体上仍然维持了对其他國家和货币的绝对优势。由此也说明,在美國经济衰落条件下,美國國际金融权力的制度化和美元國际化是美國仍然能够在國际社会维持金融霸权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美國金融权力 强制性权力 制度性权力 结构性权利 生产性权力
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國金融霸权一直成为众多批评的焦点。有观点认为,美國历史上一直通过滥发美元,建构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國际经济体系。但是金融危机则使美國经济受到创伤,美元的权力在下降,國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主要依赖于國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管理以及20國集团金融峰会的协商机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今的世界经济霸权是西方集团主导的集体霸权,尽管2008年之后发达國家让出了國际货币基金组织5%和世界银行3%的投票权,但是世界金融体系还是美國在主导,美國的國际金融霸权仍然难以撼动。
上述观点均存在争议。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前美國霸权主导國际体系是公认的事实,但是70年代后美國霸权体系是否存在一直具有争议。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在自由主义的视角下,人们看到的霸权之后國际机制发挥着稳定國际体系的功能。而在现实主义的视角下,人们看到的是國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主要國际机制仍然是由美國主导,美國继续发挥稳定國际体系的作用。
之所以如此,源自于不同理论流派对于“权力”地位的不同认识。國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者强调國家行为体的作用,强调國家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自由主义者则重视國际制度的作用,认为國际制度可以驯服和限制单个國家的权力。建构主义者则提出國际社会的规范和文化决定國家利益,权力概念进一步弱化。既然如此,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性是否可以掩盖“权力政治”的存在?自由主义者重视制度,但是制度如何形成?现实中通常由大國主导國际制度的局面对此提出了挑战。建构主义者认为规范重要,但是國家之间互动过程所形成的规范经常是在实力不均等条件下形成的,大國仍然具有优势。由此可见,无论各种理论假设如何不同,无论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如何重视其他因素,國际关系现实中的“权力政治”始终存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忽视权力概念,要对权力进行较为完善的认识和界定。
如何判断美國的國际金融权力?本文将以迈克尔?巴内特(Michael Barnett)和雷蒙?杜瓦尔(Raymond Duvall)的“权力论”为理论视角,对美國的金融权力进行评价,试图理解美國金融权力在全球的现状与地位。
迈克尔?巴内特和雷蒙?杜瓦尔的“权力论”
迈克尔?巴内特和雷蒙?杜瓦尔认为,权力是社会关系中各种影响的产物,这些影响塑造了行为体决定自己生存环境的能力。这一定义揭示了审视权力的两个维度:一是权力借以运行的各种社会关系;二是对行为体能力产生各种影响的社会关系所具有的特征。第一个维度揭示社会关系既可以是互动关系也可以是结构关系。权力既是特殊行为体互动的特征,也是行为体建构其社会存在即社会身份与能力的社会过程。第二个维度揭示各种社会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特定的还是扩散的。
根据上述两个维度,迈克尔?巴内特等把权力分为四种类型:强制性权力(Compulsory Power)、制度性权力(Institutional Power)、结构性权力(Structural Power)和生产性权力(Productive Power)。如图所示:
所谓强制性权力,是指一个行为体对另一行为体实施直接控制的权力。它表示在社会关系中一个行为体直接建构另一行为体的生存环境和行为。强制性权力不仅限于物质资源,也包括象征性资源和规范性资源,例如联合國安理会中权力较小的成员可以运用规范和制度限制大國的权力。所谓制度性权力是一个行为体对另一行为体实施间接控制的权力。这种权力强调某个强势行为体对制度和规则的控制,运用制度和规则对其他行为体进行间接控制。制度和规则成为强势行为体的工具。结构性权力主要探讨行为体在结构中的权力地位,即各个行为体经过互动在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不同的行为体在结构中地位不同,其社会能力和利益也会不同。结构性权力主要强调行为体的互动导致了其在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不同位置又界定了各自不同的利益。生产性权力也是探讨行为体在社会实践中的互动。但是与结构性权力不同的是,结构性权力探讨行为体在结构关系中的地位,如支配与从属的关系,而生产性权力探讨行为体在更广泛视域下通过知识系统和话语实践等进行的社会互动。生产性权力关注的是产生结构的知识与意义,是一种更宏大的社会结构。在國际关系中一些基本的分类,如文明國家、无赖國家、专制國家和民主國家,体现了生产性权力的影响结果。
相对于國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关于“权力”的定义,迈克尔?巴内特等人的“权力论”具有超越的意义。该理论综合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特点,把权力与制度、行为体互动结合起来,为我们分析行为体在國际关系中的权力地位提供了更为综合的视角。
美國在國际金融领域的强制性权力:由强势走向衰微
强制性权力的视角有助于分析美國在國际金融领域对其他國家施压的能力,并具体分析美國所面对的挑战。
1、“霸权之后”:敦促别國接受美國的金融政策建议,维持美國的中心地位
二战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國的金融霸权,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美國经济进入全盛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國仍然维持着霸权地位,采取了诸多措施对别國施压,以维持美元的中心地位。
70年代,美國确立了石油美元的國际地位。1971年美國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汇率无法继续维持,各國对美元的信心大跌。为了继续维持美元的地位,美國找到了石油这一工业黄金作为替代品。美國与沙特阿拉伯签订了协议,沙特接受了将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由于沙特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國,石油输出國组织不得不接受这一协议。由此,石油与美元挂钩成为维持美元霸权的方式。
80年代初期,美國迫使日本接受《广场协议》。当时,美國面临贸易和财政双赤字的困扰,其中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占50%左右。美國國内保护主义势力纷纷向美國政府施加压力。1985年9月22日,在美國的主导下,美國、英國、联邦德國、法國和日本在广场饭店达成一揽子协议,史称《广场协议》。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认为美元币值被严重高估,要求各國联合干预促使美元贬值,为此美國强制性地要求日本对日元进行升值。
1988年《巴塞尔协议》签订之前,各國对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没有最低限额。部分美國银行向美联储表示不满,认为美國对外國银行的储备金要求比对本國银行的要求要低,美國银行的竞争力受损。为此,美联储通过美國政府向外國政府施压,要求他们提高本國银行储备金。最终《巴塞尔协议》的谈判结果以美國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标准。
20世纪90年代,拉美和东南亚地区出现金融危机。在求援声面前,美國力主实施有条件的援助,尤其对韩國和阿根廷实施条件苛刻的援助。在美國的压力下,这些國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受到打击。在当时的条件下,美元作为國际货币具有对抗金融危机的作用,这又加剧了各國增加美元储备的行为,再次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2、21世纪初:美國强制性金融权力的衰微
进入2l世纪,美國在金融领域的强制性权力逐渐受到挑战。表现之一是石油美元的强制性权力受到挑战。石油美元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欧元的挑战。1999年欧元在欧元区國家正式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欧元区已经包括17个國家,将近4亿人口。欧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國际货币,削弱了美元霸权在全球的强势地位。自从欧元诞生以来,“石油欧元”取代“石油美元”的呼声就此起彼伏。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是第一个实践“石油欧元”者,但是最终遭到打击。伊朗也予以效仿。2006年3月,伊朗以欧元为结算货币的國际石油交易所正式成立。2008年4月30日伊朗石油部宣布,伊朗已经在对外石油交易中完全停止使用美元结算。在欧洲,伊朗出口石油用欧元结算,而在亚洲则用日元结算。2008年以来,欧佩克成员國委内瑞拉也开始要求部分成品油出口以欧元结算。此外,美國自身实力的衰落和新兴國家的崛起也导致了石油美元地位受到挑战。新世纪以来美國连年征战,加上2007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美國实力有所衰落。而以“金砖五國”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國家则发展势头不断上升。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也动摇了石油美元的地位。2006年6月8日,俄罗斯的期货市场开始摒弃美元,直接使用俄罗斯卢布来标价石油交易。
表现之二是《广场协议》难以翻版。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美國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攀升,美國朝野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但是中國多次对美國的理由予以驳斥,美國对华的《广场协议》翻版一直未能如愿以偿。在全球化时代,中國经济发展迅速,与西方主要发达國家形成了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其他西方主要國家难以在此议题上和美國保持团结一致。而且欧洲國家对于美元霸权本身已经显示出了挑战势头。当年日元升值后导致的美元大幅贬值给欧洲也带来巨大损失。美國已经难以形成对中國联合施压的國际基础。
美國在國际金融领域的制度性权力:决定性优势仍存在
制度性权力用于分析美國在國际金融机制中的权力地位。具体而言,主要分析美國在國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权力。二战之后,美國对于國际社会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國际机制的建立。同时,國际机制也进一步巩固了美國在全球的霸权地位。权力制度化成为美國获取霸权的主要方式。
1、美國在國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直具有主导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赋予美國在國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独大的权力。自从二战之后,美國一直主导该机构的重大决策。进入21世纪以来,美國的投票权一再经过调整,从17.67%调整到当前的16.77%,未来计划调整到16.5。这说明美國的权力在受到挑战,并不断减弱。尽管如此,美國目前的主导权丝毫不受影响。因为在國际货币基金组织,重大决策需要超过85%的票权才能通过。除美國之外,其他所有國家的票权也不足85%,所以美國仍然具有一票否决权。
美國在世界银行的权力地位也类似其在國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力地位。近年来,美國的票权已经从16.36%下降到15.85。同样,在世界银行,但凡重大决策均需要超过85%以上的票权才能够获得通过,所以美國仍然保持着绝对的一票否决权。
2、2008年以来的國际金融体系改革:解构有心,建构不足
2008年美國金融危机之后,國际金融的协调机制发生了变化。20國集团金融峰会开始成为一种协调机制而取代7國集团机制。20國集团尽管1999年已经成立,但只是7國集团与新兴发展國家对话的一个平台。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各國找到了问题的焦点,开始对國际金融议题进行讨论,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协调机制。
在各种讨论中,出现了多种观点,两对矛盾。一是美國和欧洲之间的矛盾。在2008年金融峰会中,欧盟提出了“欧盟版的國际金融改革五原则”,以及应对危机的“百日行动计划”,强调要对全球的金融机构制定风险管理行为规范;给信用评级公司设定登记制度,并加强监督;要求世界统一使用欧洲主导的“國际会计标准”;对所有的金融领域实行严格监管;扩大國际货币基金组织功能等。而美國对此表示反对。日本一直支持美國的态度。二是发达國家和新兴发展國家之间的矛盾。发展中國家呼吁对國际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监管,维护國内金融安全。但是发达國家倡导金融自由化的好处。发展中國家倡导缓慢的金融开放,而发达國家要求加快金融开放。在國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上,发展中國家要求更多的话语权,但是美國和欧洲只同意转让极小的权力。尽管在后来的会议中少部分争议达成了一致,但是根本性的分歧仍然存在。
上述变化说明,國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出现了多种观点,但是新兴國家和广大发展中國家的各种观点解构有心,建构不足,没能对美國金融霸权提出替代性的方案。这也说明未来要真正实现大幅度改革还需要很长时日。
美國在國际金融领域的结构性权力:美元仍然处于中心地位
结构性权力主要用于评估美元在國际社会的流通和融资能力。美元既是美國本土的货币,也是國际社会的主要货币。怎样考查美元在國际社会的权力?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一般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对于美元而言,它的前四种职能与世界货币的职能是重合的。它不仅在美國流通,还在世界流通,而且具有在世界范围内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这四种职能也构成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权力基础。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主要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体系为美國推动美元國际化提供了制度基础。
1、美元在全球贸易支付中的主要地位
传统上美元(USD)、德國马克(DEM)、日元(JPY)、瑞士法郎(CHF)、法國法郎(FRF)、意大利里拉(ITL)、荷兰盾(NLG)、比利时法郎(BEU)、丹麦克朗(DKR)、瑞典克朗(SKR)、挪威克朗(NKR)、奥地利先令(ATS)、港币(HKD)、加拿大元(CAD)、澳大利亚元(AUD)、新西兰元(NZD)、新加坡元(SGD)、欧元(EUR)、英镑(GBP)均是國际贸易的结算货币。
二战结束之际國际金融领域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奠定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主导地位。二战结束后,國家之间的贸易逐渐恢复正常,由此产生了对國际货币的大量需求。美國为了推广美元,使美元成为全球货币,以稳定币值和贸易为名,要求國际贸易中的初级商品交易如石油、矿产品和谷物等采用美元结算。随着美元逐渐成为國际货币,其他國家对美元的需求与日俱增。随着资本主义世界自由贸易的逐步推广,美元在贸易结算中的范围日渐扩大。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元作为國际贸易结算货币的主导地位逐步受到了挑战,但其优势仍然存在。2011年4月中旬,“金砖國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中國三亚举行。《金砖國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金砖五國”成员确认将稳步扩大本币结算,服务金砖國家之间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人民币已经在周边國家进行贸易结算。该协议签署后,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國际化的范围。尽管如此,美元一直是全球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近年来美元占全球贸易结算比重仍然在50%以上。
2、美元在全球储备中的主要地位
由于美元在全球的中心地位,其他國家不得不储备美元。美元一直是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主要货币之一,与之并存的还有欧元、日元、英镑等。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在上个世纪70年代达到80%左右,进入80年代,下降到50%左右。但是后来90年代又缓慢上升。进人21世纪的前十余年,通过对國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进行评估,发现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逐渐下滑,但仍然具有主要地位。
此处说明一下,全球官方储备包括已报告储备(allocated reserves)和未报告储备(unalloeated reserves)。已报告储备表示申报國家已经明确说明了官方储备中有哪些货币成分,而未报告储备指没有说明储备货币中包括哪些成分,也许是货币,也许是商品如黄金、石油等。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美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已报告储备中的比例尽管在逐渐下滑,但是仍然保持在60%以上的比例;美元在全球官方全部外汇中所占比例也在下滑,但仍然超过1/3。
3、美元在全球流通中的重要地位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日常交易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额是考查一种货币作为全球流通手段地位的途径之一。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额说明该货币在國际外汇市场的流通程度。美元在全球的中心地位也使其成为全球外汇市场的主要交易货币。自2001年以来,美元份额在缓慢下降,欧元份额在逐渐增加,但是美元的地位仍然独大。而且,在主要货币对中,美元与其他货币的交易比重远远高于欧元的交易比重。
4、美元作为价值尺度的主要地位
美元在全球的价值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计价职能。1973年,美國推动美元成为石油的计价货币,此后成为其他大宗商品的计价单位,如有色金属、农产品、铁矿石、煤炭等。此外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交易也主要采用美元计价。总之,美元现在是三种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即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大宗农产品。大宗商品基本上是工业基础,处于产业链的最上游。大宗商品的供求变化与价格的变化对于中下游产业影响很大。因此,美元几乎主导了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美元在全球的价值尺度体现的另一个层面是汇率制度中的“锚币”职能。目前把本國货币钉住美元的國家和地区有23种货币:巴哈马元、百慕大元、阿鲁巴导弗罗林、巴林第纳尔、巴巴多斯元、伯利兹元、开曼群岛元、古巴可兑换比索、吉布提法郎、东加勒比元、厄立特里亚纳克法、港元、约旦第纳尔、黎巴嫩镑、荷属安的列斯盾、阿曼里亚尔、巴拿马巴波亚、西兰元、卡塔尔利亚尔、沙特阿拉伯利亚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元、阿拉伯联合酋长國迪拉姆、委内瑞拉玻利瓦尔。而钉住全球第二大货币欧元的只有12种货币。
总体而言,尽管美元的地位在全球逐渐下滑,但是相对于欧元以及其他货币而言,美元仍然处于全球中心货币的地位。
美國在國际金融领域的生产性权力:
美國金融话语难以产生积极影响
美國曾经依赖自己在國际金融领域的主导权建立自己在國际金融体系中的威望,经常制造國际金融和國际经济发展的话语,设置议程。但是这些话语当前已经难以产生影响。
1、“华盛顿共识”不断受到挑战
1989年拉美國家深陷债务危机。当时适逢苏东解体和美國经济发展强劲。美國邀请世界银行、國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开发银行等共同开出处方。主要包括减少赤字、降低通货膨胀、利率市场化、实施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放松对外资限制和减少政府控制等。这些措施主要基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思想。但是经过一些年的发展,“华盛顿共识”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一致受到广泛批评,并不断受到多种话语的挑战。
20世纪末以来,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一直呼吁“超越华盛顿共识”。目前对“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和政策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后华盛顿共识”、“欧洲价值观”和“中國模式”。
“后华盛顿共识”强调制度因素。强调追求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平等发展,各个阶层均能得到发展的成果。强调民主的发展,即公民能够参与发展决策。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单纯由市配置资源是无效的。“欧洲价值观”是基于社会民主主义理念。经济发展应该以人为本,即倡导人权、环保、公平和社会保障。“中國模式”强调渐进式改革,强调政府在发展中的作用。上述三种理论在学术界讨论较多。尽管现实中“欧洲价值观”倡导的福利社会资本主义发展无法与美英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进行竞争,但是呼声仍然很高。此外,中國也一直很低调,并不强调和推广“中國模式”,但是现实中广大发展中國家却在逐渐重视这一模式。
2、“汇率操纵國”难再定义
根据美國《1988年奥姆里巴斯贸易与竞争力法案》,又称《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美國财政部一般在每年的4月15日和10月15日要向國会参众两院提交有关主要贸易伙伴是否为汇率操纵國的报告。为此,美國财政部每半年向國会提交有关美國主要贸易伙伴的《國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涉及美國的十个主要贸易伙伴,包括中國、日本、韩國、欧元区、英國、巴西、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区。
该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对上述主要贸易伙伴的汇率政策进行评估,评估是否操纵汇率。如果一國人为操纵汇率,使其故意偏离本國经济正常水平的行为可被归为“汇率操纵”。在这种政策下,该國的出口商品竞争力会增强,类似于该國政府提供出口补贴。一旦确定某國家操纵汇率操纵,美國将报告给國际货币基金组织,向该國政府施加压力,并有可能对该國出口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1989-1994年,中國每年被评估为“汇率操纵國”,而之后,由于各國强烈反对,美國再也没有对其他國家贴上此类标签。
3、金融危机下的“中美共治’’没有回应
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了“中美共治”这一概念。这一理念,发端于美國彼得森國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该研究所是美國知名智库,在美國影响力较大。这一概念也得到了美國前國务卿基辛格和前总统國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的赞同。从佐利克的“利益攸关者”到伯格斯滕的“中美共治”,反映了美國有部分声音希望中美合作共同治理世界。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美國出于实力衰落,无力单独领导世界,出于一种无奈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中國的不断强大,美國逐渐视中國为最大的挑战。所以希望将中國捆绑在自己的战略利益链上,避免未来中國对美國构成挑战。
中國朝野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國官方对此明确表示拒绝。中國明确表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当超级大國。
结语:國际金融霸权的制度化和美元國际化——衰落条件下霸权维持的秘密
美國在國际金融领域的强制性权力、制度性权力、结构性权力和生产性权力均出现衰落之势,但是又有区别。强制性权力和生产性权力已经明显出现衰势,美國已经难以通过压力措施在國际社会达成自己的政策目标,美國不断受到挑战,而且美國话语难以产生积极回应。相较而言,美國在國际金融领域的制度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尽管在逐年衰微,但是整体上维持了对其他國家和货币的绝对优势。
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主要有以下原因。美國的强制性权力和生产性权力主要依赖于美國自身的实力变化和國际威望。进入21世纪以来美國的经济颓势很明显,新兴发展國家则表现强劲,美國已经难以发号施令。美國的制度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之所以仍然具有绝对优势,原因有二。一是历史原因。二战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的美國金融霸权具有制度依赖性和路径依赖性。当前全球主要國家很难就國际金融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出替代性方案,而且新的制度取代旧的制度需要长久的时间过程。尽管各國认识到过度依赖美元的危害,但是要摆脱美元而使用别的货币,短期内难以实现。二是美國与各國形成的金融相互依赖关系难以短时期解除。美國虽然身陷赤字和债务,但是各國持有大量美元储备。为了防止美國经济大幅动荡而影响美元价值,持有储备的國家不得不购买大量美债。如此循环,终于形成今天的后果。也由此可以预测,未来美國在國际金融领域的强制性权力和生产性权力会继续衰落,但是制度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优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存继续在。
上述发现也为探讨经济衰落条件下美國如何维持金融霸权提供了理论启示。当前美國的國际金融霸权主要依赖其在國际金融领域的制度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而非强制性权力和生产性权力。霸主的强制性金融权力依赖于霸主自身的实力和对他者的强制方式,经济衰落使霸权的物质基础受到削弱,故经济衰落条件下该项权力不具有可持续性。霸主的生产性金融权力依赖于霸主的國际威望和话语,经济衰落会使其影响力受到削弱,故经济衰落条件下该项权力也会面临挑战。霸主的制度性金融权力主要依赖于霸权國家对自身权力在國际社会的机制化来实现,制度化的权力具有路径依赖型和可持续性,并不会因为霸主的实力衰落而迅速下滑,相反霸主还可以运用制度性权力来维持霸权。霸主的结构性金融权力主要依赖于霸权國家推动全球实现自由市场经济和对自身货币國际化的方式来实现,具有深层次的复合相互依赖特征和可持续性,该项权力也并不会因为霸主实力的衰落而迅速滑落。总之,在美國经济衰落条件下,美國國际金融权力的制度化和美元國际化是美國仍然能够在國际社会维持金融霸权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