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理念与评价内容探究

2011-12-29 00:00:00徐光华
会计之友 2011年25期


  【摘要】 由生物学共生理论演化而来的企业共生理论,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想窗口,即如何以共生理论为平台,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形成新的战略绩效评价理念——企业共生战略绩效,并以此构建融“社会绩效”、“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三大绩效为一体的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内容,进而实现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共生共赢、持续发展的愿景。
  【关键词】 共生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绩效评价
  
  一、引言
  据报道,自2003年以来,美国和欧盟国家开始出现蜜蜂大量死亡现象,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蜂群衰竭失调症”。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最多能生存4年。”这是1994年1月美联社记者关于养蜂业者对欧盟农业部长会议进行抗议活动时的报道所引述。因此有人提出,如果2012年是世界末日,那可能就是蜜蜂消失所致。
  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王强教授指出:“蜜蜂是整个生物链中的一环,而且在生物链的底层,是链接动物和植物的桥梁(图1),如果它消失了,一大串的生物链都要遭殃”。
  由此可见,保护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何等重要。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细胞,其生存和发展的模式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绩效评价模式过于注重财务绩效(经济利益),漠视社会责任(包括环境保护)的结果。
  因此,近一段时期以来,由生物学共生理论演化而来的企业共生理论,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想窗口,即如何以共生理论为理念平台,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形成新的战略绩效评价理念,由此实现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以及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共生共赢和持续发展的愿景。本项目即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共生战略绩效”的思想,并试图解析其内在各绩效要素之间的传导机制。为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共生共赢和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关于企业战略绩效评价
  战略绩效评价,是指结合企业战略,通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全面、动态地衡量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并提供及时反馈信息的过程。
  1990年马克奈尔、林奇和克罗斯(McNair、Lynch和Cross)提出了业绩金字塔模型。该模型从战略管理角度给出了业绩评价体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映了战略目标和业绩评价之间的互动性,揭示了战略目标自上而下和经营指标自下而上逐级反复运动的层级结构。1992年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SC),引入非财务评价指标,从四个不同的视角(财务视角、顾客视角、内部运作流程视角、学习和成长)提供一种考察价值创造评价企业的战略方法,从而克服了单纯利用财务手段进行绩效管理的局限,但是BSC仍然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为推动我国业绩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1999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建立了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的立体评价体系,并将企业的整体素质、内部控制、公众形象、未来潜力4个方面的非财务指标纳入业绩评价体系系统。2006年4月,《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自2006年5月7日起施行。该办法紧密地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了非指标体系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但仍然没有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重要因素。
  因此,无论是马克奈尔、林奇和克罗斯提出了业绩金字塔模型,霍尔的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四尺度标准以及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基于财务、顾客、内部运作流程、学习和成长的平衡计分卡,还是《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都是始终围绕着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业绩两大主题,设计和构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或战略绩效评价体系与框架,都未能真正超越企业经营活动与财务活动的范畴,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对企业持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对此,企业共生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充分而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理念
  所谓共生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有鉴于此,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最基本的组织——企业,其发展模式已成为整个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因素,而战略绩效评价的理念对企业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应该选择何种战略绩效评价理念呢?
  早在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 首先提出了“共生(Symbiosis)”的概念。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德贝里之后,众多的生物学家对生物之间的共生进行了深入研究,柯勒瑞(Ccaullery)在1952年和刘威斯(Leweils)在1973年分别清楚地提出共生、互惠共生、同住现象、寄生和其他有关不同物种生物体间关系的概念,丰富了共生研究,并注入了超出生物学领域更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经不再为生物学家所独享,一些源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论逐步被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至政治学家初步应用。
  袁纯清(1998)提出:共生不仅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吴飞驰(2002)则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入手,发现了一条人类生存的规律,即共生律:“人总是寻求生存成本最低,生存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共生总是生存成本最低,生存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 萧灼基(2002)认为,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之中,经济学上的共生就是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
  如前所述,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之中,经济学上的共生就是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虽然共生理论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的拓展还不很完善,但共生理论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企业具有组织的一切特性,其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层级关系,人们依照企业内的分工,依据自上而下的命令进行生产、创造。企业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存在一系列的相互需求、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依赖着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技术变换,生产出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生产资料,客户予以等价的回报,从而达到生存的共享——交换生存。企业要求生存和发展,客观上要求在供应商提供生产要素或生产资料,企业才能制造出客户所需产品,通过出售产品来获得利润。员工是企业的最基本单位,企业需要员工辛勤的工作来为其创造财富,离开了员工的努力,企业将无法生存,企业也为员工的付出提供补偿。企业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来约束自己和竞争者的行为。企业需要股东注入资金来维持其生存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债权人以获得必要的长期发展资金……
  从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实际运用来看,缺乏一种和谐的、长远的、多视角的思想,大多数企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漠视商业道德,丧失职业诚信,缺乏社会责任,违背共生理念。企业在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同时,应当从企业战略出发,重视社会责任,综合考虑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处理好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追求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与共赢。优化企业的战略选择,改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从而形成“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的评价理念(图2)。
  
  科斯在《企业的本质》一书中指出:企业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事实证明,那些与其社会环境关系良好的企业,其资源配置机制相对较为完善。共生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讲述的是财务报表以外的故事。共生理论和企业本质理论的交汇点在于,共生理论的作用在于它能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从而使得企业这个契约组织得以可持续地运行和发展。因此,共生理论在企业确定自身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时便自然成为其价值观和理念平台。
  
  四、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内容
  对于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内容,无论是马克奈尔、林奇和克罗斯的业绩金字塔模型,还是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计分卡,抑或《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等,几乎都是围绕着“财务绩效”与“经营绩效”两大绩效设计的。然而,从企业共生的理念平台出发,这些传统的战略绩效评价内容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补充和更新评价内容已是刻不容缓。“企业社会责任”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被推向了前台,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其因履行社会责任而产生的绩效——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经营绩效”共同构成“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Sheldon)于1924年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伯文(Bowen,1953)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卡罗尔(Carrol,1979)则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的总和。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欧美各国政府的重视,并得到了重要国际组织的认可。包括世界银行和欧盟等都给企业社会责任下了定义,其中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CSR)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国内学者常凯、王红一和卢代富等也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诸多定义。
  诚然,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成本,但从长期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可以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又可以优化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最终提升企业的长期绩效。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但只有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给予社会最优质的产品,社会才会对企业回报并认同,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企业自身才是最终的受益者。企业越是注重社会责任,其产品和服务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因此,在注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今天,只有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成战略绩效评价的内容,才能称作“社会绩效”,并与企业“财务绩效”和“经营绩效”共同构成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内容三大模块,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以此引导企业树立共生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依据企业共生理论,笔者认为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劳动就业、商业道德、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
  1.劳动就业。劳动就业是企业共生范围中离企业最近的一环,因为劳动就业的主要对象——企业的员工,本身就是构成企业的一部分,企业与员工的共生度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商业道德。在现实世界中,有时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一些商人使用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手段大赚一笔的案例。纵观历史上著名的商人群体,不论是山西的晋商还是江浙的巨富,信用都是他们商业帝国的重要基石。今天,不论是多大的企业,一旦丧失商业道德,等待它们的将是市场无情的惩罚,美国安然、中国蓝田都是这方面典型的反面教材。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商业道德是企业和社会共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界面。
  3.环境保护。从共生理论观察,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这两类环境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共同体。一方面,企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导致自然环境的惩罚;另一方面,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会最终导致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企业的惩罚。
  4.社会公益。社会公益是企业和社会各成员共生过程中的高级形式,社会公益看上去好像是企业和所应负担的社会责任中最“可做可不做”之事,因为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一般不会要求企业必须捐赠钱物或做出其他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举措。然而,正是这种“可做可不做”的宽松环境才使得那些愿意热心社会公益的企业更能获得社会声誉等无形资产,进而成为一家令人尊敬的企业。
   “社会绩效”、“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三大绩效之间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其作用机理或传导机制又是什么?笔者认为三者之间具有循环递进的逻辑关系(如图3),即“经营绩效”驱动“财务绩效”,“财务绩效”驱动“社会绩效”,“社会绩效”又将驱动“经营绩效”,如此循环递进,便构成了有助于企业共生共赢的 “企业共生战略绩效”三大内容模块,这将是今后开展企业共生战略绩效研究的核心内容。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战略绩效评价理念与评价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和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有必要在共生理论的指引下,把社会责任相关因素全面地引入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在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的前提下,从财务绩效、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方面来构建新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理念和评价内容,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主要参考文献】
  [1] Allan Cowper-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