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在全国的开展已由点扩散到面,在这样的教学热潮下,笔者顺应潮流在初中开展了两年的双语教学工作,实施了相关的跟踪课题研究。实践表明,如果把握适度、策略得当,实施双语教学非但不会冲击学科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效率,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及地理的积极性。下面笔者以七年级地理双语教学为例,对如何实现地理与英语的科学整合谈一些看法。
一、把握英语渗透的“度”,实现科学整合
在地理双语教学中把握好英语渗透的“度”非常关键,过难或过易都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减退。在地理学科中渗透英语的原则是所渗透的英语难度略高于学生的平均水平,这样既能保证他们看懂、听懂大部分知识,又能使他们有提升的空间。在进行英语渗透时应以现有教材为基础,通过各种途径,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双语教学;应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及反馈,以利于师生双语互动的良性开展。在教学中,笔者提问时会考虑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在要求学生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差异时,我提问: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weather’and‘climate’.学生在回答时可能会用到以下句型:It changes a lot.It seldom changes.It usually covers a small area.It usually covers a large area.他们只要了解气候和天气之间的显著差异,这些句子的运用都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又如在观察卫星云图(satellite cloudimage)时,我提问:How many colors can you see?What are they?What do they mean?这些句子很容易听懂,学生会在复习英语的同时,通过积极思考,解决地理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运用英语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地理与英语的科学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理课堂上渗透英语,英语所占比例过大或过小都会削弱甚至妨碍学科教学,前一种情况会导致难以完成学科目标,后一种情况会使双语教学形同走过场。因此不能把地理课上成一堂英语课。如果双语教学过程中老师把英语知识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很好掌握地理专业知识,那么这样的双语教学课是失败的。另外,地理双语课也绝非常规地理课上引入寥寥几个英语单词。如果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仅注重双语教学形式,不考虑学科的系统性、知识的延续性,地理双语课就很难实现提高能力、整合学科知识的目标。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双语教学,科学控制英语渗透量、教学难度和深度,适当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在不弱化地理专业教学、让学生掌握地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适时调整教学模式,保证地理双语课堂的实效性
在日常课堂中笔者通常采用“滴注式”(Drop soakage)、“半浸式”(Semi-im-mersion)和“沉浸式”(Immersion)三种双语教学模式,以保证地理双语课堂的实效性。“滴注式”双语教学模式即课堂组织用英语,知识讲解用汉语。“半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即课堂中专业词汇的解释用中英文标注,学科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交替讲解,师生尽可能使用英语进行互动交流。“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将整个教学过程完全置于英语环境中,只有个别专业词汇用汉语解释。
在刚开始进行双语教学时,笔者主要采用“滴注式”双语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日常用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上课(Class begins)、准备好了吗(Are you ready)、打开课本到第八页(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8)、一起大声朗读(Read loudly together)等。笔者要求学生简单了解英语专有名词,每课时生词量控制在十个以内。
随着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逐渐提高,笔者在课堂上的英语使用量越来越大。在七年级下学期我逐渐过渡为“半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加大英语的渗透力度,除教学重难点知识仍用中文点拨强调外,其余部分尽量用英语,鼓励学生用英语质疑、讨论、分析、总结等,在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另外,我在复习及考核时还会设计几道双语题目。
教学实践证明,上述三种双语教学模式的运用并不是绝对彼此割裂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反馈情况和不同的接受水平,灵活调整双语比例。
笔者在双语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系统性强的双语教学资料。在地理双语教学中,我没有权威的指导性理论和评价体系,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参,又缺乏双语练习资料,作为一线双语教师,我不畏困难,以课题开发为先导,以双语教改为切入点,摸索出一些地理双语教学的经验,以期实现地理教学的新突破,真正达到“赢得春雨润田禾”的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