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1-12-29 00:00:00霍建山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8期


  当代知名学者许纪霖说:“历史学骨子里是讲故事,这是我对历史学的理解。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讲故事,把被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情节冲突中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学者李剑鸣也有类似的表述:“历史本来就是一种故事,历史学家本来就是‘讲故事’的能手,这样才能展现史学的魅力。”
  作为一名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笔者对上述两名学者的话语深有感触,也要发一声感叹,发一句牢骚:“当今的历史教学到底怎么了?”表面看似很有“效率”的讲授,框架、理论、史实一样不缺,看得严点,逼得紧点,默写、背诵、罚抄,各种“酷刑”都用上,学生也能考出像样的成绩来。其实历史本来就很简单,只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我们学习历史,就是想看到过去的,但和我们一样的人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梦想与无奈,在这些逝者的生命旅程中,寻找历史的踪影,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历史、人生和人性。历史教学本来也很简单,它不过是借助叙述的力量,把过去的人及其行为“复活”在现实的人的眼前。而这种通俗意义上的历史叙事,往往被等同于“讲故事”。于是,许教授说,“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讲故事”。历史老师只有成为讲故事的能手,才能展现历史教学的魅力。
  我们必须承认,历史叙事、“讲故事”一直就是历史教学语言的主要形态。克罗齐说:“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学。”历史学家屈为林也认为:“历史学有不变的本质,那就是讲故事,历史学就是永远叙事的艺术。”由此足见“讲故事”作为历史著作或历史教学语言的特征深入人心。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史学作品《史记》不就以叙事、讲故事见长吗?洋洋洒洒百万言的《资治通鉴》若不是充满生动的故事,又如何吸引当政者读得下去,记得深刻,“以资于治道”呢?历史叙事或者讲故事本是历史教学的优势,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我们缘何要把它抛弃了呢?
  现在的历史教学已经习惯了告诉学生结论,但这种做法妨碍了学生更深入地探索历史。实际上,从建构主义学习的观点来看,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他们努力地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意识,加上老师的引导,形成历史的结论。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积极地参与,不仅是“行动”上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心动”上的参与。没有故事的历史教学,由于学生无法从教师的历史教学中获得足够的想象空间,没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参与感,不能从中获得愉悦感,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会急剧降低。
  在历史教学中讲故事,是否会使高中历史教学显得低龄化,降低对历史教师的专业要求呢?这样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君不闻,高校里的历史大师哪一个不是将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没有对讲述内容全面深入的把握、充分的消化吸收,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优美的语言,何来这样的教学效果?“讲故事”只会对历史教师的专业要求更高,并且首先要求老师摈弃居高临下的对待学生的态度。这也是凡大师总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之感的原因。
  在历史教学中讲故事,是否就不讲道理、不讲分析、不讲结论了呢?当然不是。讲故事,实际上就是“寓论于史”。历史教学不采取大量议论的方式,而是选择充分的史实,在此基础上表达见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通过史实自行理解历史,得出结论,从中获得教益。现在,这样的历史教学通常被归类为“史料教学”。但遗憾的是,许多“史料教学”中的史料往往是断章取义的、支离破碎的、艰涩难懂的,是服务于既定结论的史料,是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和环境不甚具备的史料,总之,是为考试而选择的史料。
  在历史教学中讲故事,是否就不科学、不严谨了呢?笔者认为也不是。钱钟书在《管锥篇》中的见解是:历史是介于科学同艺术之间的一种学问。所以,作为研究,历史当然要追求科学,但作为历史教学,也要追求艺术。古希腊的历史正是作为宫廷艺术流传,中国的历史不是也长期兼含文学、哲学等内容吗?在笔者看来,在历史教学中讲故事,不仅可以是有考证、有依据的史实,甚至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以是杜撰的、虚构的故事。但前提是,要和学生讲清楚这是个虚构的故事。
  总之,讲故事的历史教学是传承的学问,本质上是陈述之学,在陈述历史中引出道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讲述哲理、规律、框架。所以,历史教师有必要练就一身“讲故事”的本领,让课堂不再枯燥,让历史不再遥远,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多一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