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多种。在历史教学工作中,“问”主要可分为学生问和教师问。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需解答即可。然而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教师提问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积极地去思维,主动地去探寻知识。因此,教学提问很重要。如何使教学提问达到预期的效果?重要的是要掌握教学提问的技巧和艺术性。
一、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
1.要深入钻研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吃透教材。了解所要达到的目标,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掌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是设计问题的基础。
2.要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研究都证明,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探究的兴趣,所以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力争使提出的问题难易适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应注意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先分析后概括,从具体史实入手,结合诸表象概括归纳出体现本质的某种结论和道理,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会到能动会学的转化。如在《日本明治维新》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前后知识的联系设计了两个问题:同样是维新变法,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能够成功呢?为什么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武装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制度,而日本却依靠天皇采取改革方式呢?
3.问题具有启发性。传统教学的提问是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为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满堂问,但所问都是关于历史时间、地名人物、事件内容等学生一眼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还有老师干脆把答案说出来,再去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只要高声应答“对”或“是”就行了。这样的课堂看似学习气氛浓厚,实则没有提高学生能力。
教师所设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设计出新颖的问题。如果问题深刻,就要抓住教材知识的本质规律,并使问题成为教材知识的隐性再现,引导学生通过问题主动去探究本质规律。如笔者在讲解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代替这一内容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那么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不是历史的倒退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绪飞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4.设计出环环相扣的问题。比如笔者在讲授《唐朝的衰落和灭亡》一课时,针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唐朝的强盛局面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前期几代皇帝鉴于隋未农民战争的教训,居安思危,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到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2)为什么强盛的唐朝走向了衰落呢?此题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天宝危机”这一目的内容,自己总结,得出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结论。(3)同一个皇帝统治期间,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而后期却出现了“天宝危机”为什么呢?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并把唐玄宗前期的作为和后期的作为放在一起对比,鲜明而深刻地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留给世人的一条最重要的教训。通过这一环扣一环的提问,学生抓住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
二、要适时恰当地运用教学提问
提问教学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在各个环节应用都能体现出不同的功能,教师应依据教学需要恰当运用教学提问。
1.可在导入新课时恰当运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方式很多,用问题导入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如讲鸦片战争时,首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这次战争被称为鸦片战争?西方殖民者是怎样对中国进行野蛮侵略的?这场战争把中国推到了什么样的灾难性境地?这些具有悬念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
2.在讲授新课时恰当运用。在新课讲授过程中,如果能在关键的地方设置问题,就可以使教学过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如讲元朝统一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问:同学们中有人是少数民族吗?是什么民族?有没有蒙古族?你们知道蒙古族是怎样形成的吗?这些问题贴近生活,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他们更深地了解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这一史实。
3.在课堂结束时恰当运用。好的导入使课堂成功一半,而好的结束则为成功的课堂锦上添花。恰当地运用提问结束课堂能达到巩固深化、训练提高的效果。如讲完明末农民战争后教师可以提问: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为什么会受到城乡人民的拥护?这个基本覆盖了本课重点内容的问题,能引导学生迅速回顾所学知识。紧接着教师再问:如何评价李自成这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历代人民颂扬李自成,进步史学家称他为农民领袖,而地主阶级却诬蔑他为盗贼?在上一个问题作铺垫的基础上,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提高他们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勤于摸索、勇于创新,就能使教学提问焕发出它应有的魅力,进而达到历史教学的最高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