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学激趣法例谈

2011-12-29 00:00:00杨高立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8期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原动力。激趣法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得好:“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愿望,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源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呢?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并认真地听下去。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那么,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法。具体来讲,可采用歌曲、挂图、寓言、诗词、漫画、新闻、故事、案例等多种方式导入。如在学习“知识助我成长”这一内容时,我展示“大眼睛”苏明娟的照片,然后问:“你们知道她吗?想听她的故事吗?”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了疑问,同学们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为了弄清答案,他们积极地学习本节内容,懂得知识改变命运,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灵活教学,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而应根据不同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诚信是金”这一内容时,我采取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我先展示两组材料:“海尔”集团从砸冰箱到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三鹿”因三聚氰胺事件而破产、“双汇”因瘦肉精事件而遭受巨额损失。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是为什么,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讨论、对比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知道了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接着让同学们辩论:“诚信无小节”和“小节无大碍”。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争辩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合作者。
  三、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其中涉及一些深奥抽象的原理,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巧设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例如,“珍惜学习机会”这一内容的难点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刻体会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学习机会。针对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表演情景剧《一个中学生的故事》:甲同学家里本不富裕,但是父母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送他到市区学校读书。他到学校后,刚开始学习很认真,但是后来交上了坏朋友,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还违反学校纪律。后来父亲在打工时不幸遇难,由此引发了甲同学的思考。通过情境的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反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学习“挫折”这一内容时,我播放《真心英雄》,并让大家齐声高唱,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受到了教育。
  四、拓展课堂,激发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思品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知识走近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思想品德学科的实际效用,可以在参与活动后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本学科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结合不同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应让学生从社会大环境中理解、体会做人的道理,从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提高整体素质。例如在学习法律知识时,可以结合法律知识本身的特点,请一个法律辅导员,定期给学生讲一些法律知识;还可让同学们到法庭旁听,体会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在学习思想品德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走访本地革命前辈,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本地主要污染源等,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在实践中激发其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思想品德教师只要积极投入,牢牢抓住激发“兴趣”不放,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