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感培养 成就美好人生

2011-12-29 00:00:00夏亮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8期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学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接受知识,记住概念,学会如何在历史考试中取得高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往往认为历史就是讲过去的人和事的学科,学历史就是要知道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学习历史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观念不仅与历史教育的宗旨大相径庭,制约了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而且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南辕北辙。事实上,设置初中历史学科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汲取经验、智慧,形成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发展的价值观,形成高尚的爱国情怀,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历史教学中知识与情感的关系
  历史知识包括反映历史发展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更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凸显出来,注重开展情感教育。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普遍缺乏情感教育,为此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要更新历史教学观念,变革以历史知识叙述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
  历史知识是对过去的事实进行记述、考证、解释后形成的,过去性体现了它的不可逆性,这是历史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历史具有不可逆性,导致其不可重复与不可试验,使得学习每一个历史事件时只能依据现有资料进行分析并加以解释,这是历史课难教好、难学好的关键所在。学生要想掌握基本史实,就必须注重感知和记忆;要形成初步的历史印象,就必须开展生动的、具体的、丰富的想象;要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就必须展开积极的思维。然而,学生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受到情感的影响。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情感源泉,激发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历史学习,使学生认知敏捷、记忆深刻、联想丰富、理解透彻、思维活跃。反之,那些不注重情感教育的历史课堂,必然是一潭死水,难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历史学习。
  二、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新编的初中历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许多知识点都包含着情感因素。如“戊戌变法”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巨大勇气,反映了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岳飞“精忠报国”,体现出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只要教师深入研究历史知识点,仔细研究历史事件,就能挖掘出其中的情感教育资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生成,取得以情促知、知情合一的效果,真正实现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
  1.借助历史人物来进行情感教育。
  历史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在历史大舞台上不乏民族英雄、人民领袖、军事家、思想家等。教师要挖掘这些优秀历史人物命运中的积极因素来激励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叩动学生的心灵。如向学生讲述司马迁受腐刑之后,忍辱负重著写《史记》;李时珍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终于完成《本草纲目》;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忧民情怀;民族英雄戚继光永载史册的抗倭业绩;明代名臣于谦在国家危难时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等,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不仅能触发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受到启迪,产生心灵的共鸣,而且能使他们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评述历史事件来进行情感教育。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以饱满的感情,形象准确地叙述历史事件,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历史学习氛围中,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如在学习“火烧圆明园”时,我借助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影像资料,逐一再现英法联军在中国所犯下的累累罪行。学生了解了外国侵略者的变态与疯狂心理,无不义愤填膺。有的学生举起拳头,气愤地说:“他们简直没有人性,太可恶了!”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升华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现在,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化建设本领,长大后报效祖国。
  3.在与时俱进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一直尝试在教学中渗透“读史鉴今,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明白社会发展必须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探索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当今时代发展的脉搏,展望人类美好的未来,形成初步的情感评价能力。如针对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等行为,我和同学们共同分析了其歪曲史实的丑恶行径,学生对此都非常气愤。进而,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就要以史为鉴、着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