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整体上推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2011-12-29 00:00:00罗春华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8期


  如何把握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及发展规律与学科教育的基本规律有机衔接起来,进而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渐次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由“自为”逐步走向“自觉”、由稚嫩逐步走向成熟,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常说常新的话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构建“教学—学习—实践”一体化发展的模式,进一步明确教学环节、学习过程、实践领域所担负的任务,做到教学环节要促进学科整体优化、学习过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领域要提倡问题对接生活。
  一、教学环节要促进学科整体优化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广泛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功能,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其学科交叉的深度与整合的广度必然体现在教学环节之中,要求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时采取更为具体活泼的形式。
  促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整体优化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静态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完善,要加强学科间的知识整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析面临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个条件主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与新教材的教学任务为支撑,已经相对成熟。但必须看到,对于教材的统一体例与内容分布不能机械对待,分析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尚需灵活运用。二是动态的教学过程需要互动生成,要改变政治课教学千人一面、机械灌输的被动局面,将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教学活动的有序性、知识传授的系统性纳入教学体系与规划之中,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实现理论学习与个体需求的衔接、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的对接,通过目标分解、渐进发展的方式促进学科整体优化。第二种条件具有随机生成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知识结构的影响,当然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息息相关。创设并完善第二种条件没有固定的模式,如何做到宏微兼具、收放自如、贴近实际,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潜心探索。
  二、学习过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作为知识的内化与吸纳过程,唯有建立在生活世界、物质条件基础之上,才能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理性走向感性,从已有的知识要素与体系走向更为开放的知识空间。结合当前一些新的学习理念来分析,例如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在很多教师看来仅仅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从“赶鸭子上架”走向“荒野牧羊”的怪现象。只有在解决和回答面临的问题时,政治理论才具有实效性。需要谨记的是,高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一条最为基本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也不能背离这条原则。
  学习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可供选择的方法很多。例如,可以从人们的财富观念入手,解读商品、货币、贸易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公共设施建设切入,分析公共财政的收支与均衡问题;可以结合社会建设的状况与水平,聚焦全国“两会”,阐述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可以从民生问题入手,分析社会管理的系统性,探讨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途径。
  三、实践领域要提倡问题对接生活
  在“教学—学习—实践”一体化模式中,拓展实践领域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寻找理论知识生成的有效途径,提升高中生的整体素质与适应能力。基于现实生活视角与高中生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利于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引向实践,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选择实践途径呢?笔者认为要提倡问题对接生活,增强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提倡问题对接生活,主要应解决实践空间设置与实践效能问题。这样的思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呢?一要健全相应课程模块。政治课程与教材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促进理论体系与生活常态的对接、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的融通;要将课程模块设置的重心转向实践领域,遴选社会热点与学生关注的问题,在课程模块中明确学生实践的要求。二要确立实践活动步骤。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施:问题征集阶段,要在精心筹划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围绕实践主体征集、汇总可能遇到的问题;模拟实践阶段,可以鼓励学生用生活化的事例论证实践主体的可行性,进一步提炼问题、拓展思路;现场实践阶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校门,面对实际剖析问题,广泛搜集素材,撰写实践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