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1/fgWamMwBgJZMzzTTFgza6i.webp)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就道出了导学的重要性,道出了教师角色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居于主体和主动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或学习探索得到的知识,才能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教师如何导学?在新课改倡导的“先学后教、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一些学校开始使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如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学校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笔者以导学案为研究对象,就中学地理导学案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导学案的分类
地理导学案可分为课时导学案和单元导学案两类。导学案的设计应该主要以课时为基本单位,我们把以课时为单位的导学案称为课时导学案,它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但课时导学案不能代替单元导学案,单元导学案的设计也不必像课时导学案那样内容齐全。单元导学案应该突出两大要素——单元教材分析和单元思维导图。地理单元知识的安排是有内在联系的,掌握了这种联系有利于高效率地学习地理,所以有必要编制单元导学案。在编制用于复习的单元导学案时,还可以精选一些单元综合反馈题等。
二、关于导学案的内容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课时导学案应该包含以下要素:①教材分析;②学习目标;③知识重点;④知识难点;⑤学法指导;⑥预习思考题;⑦思维导图(知识系统图);⑧反馈练习题;⑨自学反思等。总之,设计优秀的导学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而且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三、关于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系统图,它勾勒了一节课的思维和知识框架,逻辑性强,是学生记忆的参照物。在导学案设计中让学生自己画出思维导图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前脑子里必须形成这节课的框架,必须认真看书、思索、探究,之后整理出来,再用简单的图画绘制,这既便于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培养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又避免了死记硬背。
表面看来,地理知识很琐碎,地理要素多,不易归纳整理,其实不然。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比如,整个中学地理教材结构可以这样归纳:
经过训练、引导,不少学生画出的思维导图都很出色,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展示了。
总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设计思维导图,能清晰地展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过程。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能增强大脑的创造力和记忆力,有利于调动大脑中的各类相关信息,使学习和复习过程变得更主动、更快捷。
四、关于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地理导学案中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关键就是巧用地图、夯实双基、建立框架。因此,在地理导学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记忆力、归纳比较能力、构建知识体系(画思维导图)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使学生能够以文释图、以图释文、以图释图、以图变图。
五、关于预习思考题
笔者曾见过不少优秀的地理导学案,其中的预习思考题优点很多,如兼顾重点和难点,注意分层次教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选做不同的内容),题目设置先易后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但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导学案中的预习思考题设计得过于繁琐,填空题和选择题太多;题量虽大但知识面覆盖不全;概括性不强,设计得不够简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忽略了地图的应用,丢掉了地理特色。笔者认为,好的预习思考题应有高度的概括性并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例如,可以把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的自学思考题设计成以下五个思考题,并用《南北方地区比较表》(表略)做总结。
1.参阅课本地图5.5,指出南北方两大地区的位置、范围,找出地形区、河湖等地名,列表比较两者在面积、人口、地形、气候、河湖、降水量、土壤等方面的差异。
2.查找课本地图5.6、5.7,说出南北方地区耕地类型、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差异。
3.查找相关地图,说出南北方地区能源、矿产种类和分布的差异。
4.阅读课本并查阅课外资料,说出南北方地区在传统服饰、饮食习惯、民居风格、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差异。
5.我国南北方人在性格上有何差异?你还了解南北方地区的哪些差异?导致南北方出现诸多差异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