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思想品德学科已进行几个年头了,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我个人认为,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率,就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环节,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
一、精彩课堂导入——提高课堂效率的起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小品表演导入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他们就可能怀着期待的心理,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讲《千姿百态的世界文化》一课时,笔者以美国人杰克在中国遇到的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一件尴尬事导入新课,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巧设情境导入,例如在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内蒙古蓝天白云下的草原、牧场等自然风光,并配以歌曲《我的天堂》,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到了美丽的大草原,在这种情况下,再适时导入新课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读、讲、议、练”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精讲,学生可以理解的东西不多讲,学生能明白的问题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学生暂时不能理解也没必要理解的东西可以不讲。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即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投入自己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投入情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人”身份。新教材安排有形式多样的活动,教师要学会通过这些新颖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体验、领会教学内容,认识和掌握知识要点,判明是非对错。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正反方辩论、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课堂点评,提高教学有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存在语言过于单一、随意性较大、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满足不了学生的期待,课堂实效差,因此,课堂点评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把握课堂点评的时机。课堂上适时的点评有时像给学生打了一剂强心针,能使其注意力更集中,更专注于课堂;有时可以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茅塞顿开、触类旁通。因此,课堂点评抓住时机十分重要。
2.灵活运用课堂点评的语言。课堂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口头语言是最为明确的课堂点评语言,也是最常用的课堂点评语言,而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往往也在课堂点评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或关注的眼神有时候可以让学生从此信心百倍,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爱上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相反,教师无意间流露的一个鄙夷或厌恶的眼神,则有可能熄灭学生心目中积极上进的希望之光。因此,课堂点评的口头语言要根据点评对象和点评时机的不同决定长短和语调;点评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与表情的配合,这样才能使点评更有针对性,达到理想的效果。
3.适当把握点评内容的深度,发挥点评的指导作用。课堂点评最重要的目的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课堂点评,一定要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在观察分析学生的具体表现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这种点评要有一定深度,能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具体及时的指导。例如,当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得好,那么老师的点评不能仅仅停留于肯定,还应分析他的回答好在哪里,突出了怎样的要点,甚至语言组织上有什么优点等。
总之,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已经开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每个环节中来,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