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缺乏明确目的性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的特点是由头脑中产生的形象立即引起,但对其后果的意识程度很低。冲动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形成愤怒。在这个时候,人就会调动起所有的能量迸发出来,并且常通过语言或动作行为加以发泄。
冲动是人受到刺激时的一种本能反应。在某些时候,冲动可以激活人的潜能,有利于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当看到不公平或丑恶的社会现象时表达出愤怒之情也是应该的。我们曾多次提到过李白、杜甫等诗人对社会黑暗腐败所表达的愤怒,这里再举诗人贾岛的一首题名为《剑客》的诗:
十年磨一剑,霜刀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贾岛因苦吟而与孟郊齐名。但就是这位孤寂穷困的诗人也有扶危济困、抱打不平的激愤之情。像这样的冲动以至愤怒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如果由于事与愿违,自己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将冲动与愤怒用于日常交往之中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对人对己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一个人如果经常动怒生气,必然危害健康。世间万事,危害莫过于生气。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说:“百病生于气矣。”人一生气,必然破坏机体平衡,引起各部分器官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疾病和灾难。有一位美国生理学家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项专门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此人呼吸时水是透明澄清的,而生气时,水则有紫色沉淀物。把这个生气时呼出的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12分钟后大白鼠竟然死亡了。由此,这位生理学家认为:“人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
人处于冲动愤怒之中,常常失去理智,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因此酿成后悔以致伤人毁物触犯刑律的事情屡见不鲜。因为一件小事或意见不合而发生争吵打斗的现象随处可见。这种情况在唐诗中也可窥见。李白有一些诗歌歌颂侠士生活,他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一诗中说自己“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在《白马篇》中又说“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结果引出后人的热烈争论。有人说这是李白的自述,肯定是事实;有人说他并未杀过人,只是表达自己的任侠信仰,但他曾经参加过街头斗殴大概是事实。李白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一诗中有一段写了事件的经过: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
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
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
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
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
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
这个片段所写的就是李白少年时与街头流氓无赖打斗被关押在军营之中,幸亏陆调相救才将他放了出来的事实。不管后人如何评说,这件事对李白来说,总不会是光彩的。
韩愈更是吃够过冲动的苦头。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迎佛骨入皇宫,韩愈当时正值一帆风顺、青云直上的得意时候,他出于一时冲动,给宪宗写了一封奏章,以大量事实证明历史上信佛的皇帝都是短命的,结果宪宗勃然大怒,要将他处以极刑。多亏别的大臣极力相救才免于一死,但遭到贬官外放的处分。在遣送过程中,他的女儿病死途中,致使韩愈遭受沉重打击。恐惧使韩愈很快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立场,立即给皇帝写表承认错误,并对皇帝大加称颂,希望皇帝对他“哀而怜之”。第二年新皇帝即位,他才被召回了京城。
许许多多的教训都告诉我们,冲动和愤怒会使人失去冷静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遭致不必要的挫折。所以有人说,冲动是魔鬼,他会使人掉入痛苦的深渊。
那么,应该如何去控制冲动和愤怒呢?
当冲动和愤怒来临时,首先要寻找“缓冲剂”。缓冲的办法有:马上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从引起冲动和愤怒的事情上移开,以避免负面情绪膨胀上升。也可以压抑怒火,让能量有节制地缓解释放。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找适当的场合宣泄胸中的怒火,但不可去伤害与此无关的人和事。
最为重要的是要冷静,多想想发怒的后果。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致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间。”培根也说:“谁丧失了忍耐,谁就丧失了灵魂。人切不可学那蜜蜂:在蜇伤人的同时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对那些惹人冲动和愤怒的事,要学会“冷处理”,特别是面对中伤诋毁使人万分痛苦时更要保持冷静。在冷静当中检视发现诱因,对其作出分析,寻找应对或解决的办法,万不可因为愤怒而使自己疯狂。事实上,有80%的恼怒是由于自己不够冷静,分析不当造成的。常言道: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要学会多一点冷静,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友爱,将怒气化为平和。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8)
编辑/于 洪 终校/吴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