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2011-12-29 00:00:00唐中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课堂提问
  
  一、新课程标准下提问的重要性
  
  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提问是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提问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的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可以温故知新,引起注意,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问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挖掘学科特色,让学生获得专业成长。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成功与否与提问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关系。传统的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有很多的成果,在新课改中我们要很好地借鉴。本文要探究的是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问以引发学生思考,并提供了一些语文学科的教学案例。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提问方法实践
  
  提问是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的课堂提问还是学生语言能力实践的重要平台。可以说一堂成功的课一定要有几个巧妙的问题。
  《贝多芬百年祭》是一片乐评文章,对于一些音乐修养不够的教师来讲,如何上好它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是艺术是共通的,通过对贝多芬和对萧伯纳的文章解读,我们也可以挖掘到一些体会和启示。
  对教师来讲,一节语文课如果是自己熟知的领域自然驾轻就熟,如果碰到自己陌生的领域也不要踟蹰不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的角色有所变化,教师并不是一个全知视角,而是一个学习者、课堂的组织者。因为自己对音乐实在不懂,于是我在第一课时当了一回学生,听学生来介绍贝多芬的音乐,听学生朗读《贝多芬百年祭》这篇文章。下面是我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贝多芬百年祭》。贝多芬是一位音乐巨人,我们要了解他的经历,可以读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我读后有一种感触:面对厄运抬起高贵的头颅,经历坎坷奏响快乐的乐章。希望大家课下阅读此书并写一些感悟。下面我们来分成小组读文章。
  我把全班分成十个小组,每组四人。
  问题一:请细读文章,找出有关贝多芬其人其乐的句子,并加以归纳。每组推举发言人发言。
  这是一个基础问题,是以后提问的基础。这个问题可以带领学生熟知课文,培养他们提取信息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归纳能力。
  学生活动:一人记录,其他人找书上的关键词。
  学生展示:每个组关于贝多芬其人其乐各说两个词,不能重复。老师把学生的关键词写在板书上。
  结果如下:
  贝多芬其人:单身的、耳聋、不拘小节、不修边幅、桀骜不驯、不羁、倔强、反抗性、有个性、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崇尚自由、激进的共和主义者、伟大的灵魂、执著于音乐的、音乐狂人。
  贝多芬其乐:激越的、慷慨激昂的、令人困惑不解的、奔腾澎湃的、令人清醒的、有思想高度和深度、充满活力与激情、多变的、时而温和时而猛烈、在旧乐式中寄托激情。
  问题二:通过归纳其人其乐,可以给贝多芬什么样的评价?
  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类,用简洁语言形成判断。
  教师归纳学生的答案如下:反抗的个性,激越的音乐。
  问题三:艺术是相通的,从贝多芬和贝多芬的音乐泛化到别的领域,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归纳凝练成一个简洁的判断句。每个组想一个句子。
  学生答案:
  组一:只有融入自己情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只有拥有倔强的性格、自由的心灵的人才能创造出最富有思想的伟大作品。
  组二:艺术是灵魂深处的呐喊。世界上最感人的音乐往往出于自由的灵魂。
  组三:外表是否华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生活要有一颗热忱的心,有一个思维有深度的大脑和一个品德高尚的灵魂。
  组四:命运是守恒的,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组五: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组六:在艺术的海洋中没有真正的大师,有的是虚怀若谷的艺术家。
  组七:在黑夜中寻找光明,在浪涛中寻找平静。
  组八:乐观面对挫折,执著追求艺术,激情面对生活。
  组九:世俗不是不可突破的牢笼,只有打破世俗并融入自己的感情,才能奏出世间最美好的乐章。
  组十:思想的深度决定艺术的高度。个性决定艺术风格。
  这些句子写得很好,在我的点评下,学生意识到好句子首先是有见地的,其次是简明有力的,再次是形式讲究的,最后是运用修辞的。由此学生们也明白了如何才能写出漂亮的议论句。
  
  三、课堂提问艺术的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的三个问题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基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熟知课文,培养和强化学生提取信息和归纳知识的能力。第二个问题,旨在强化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指导学生由课文联想到别的艺术种类,并概括成一个简明的判断句,这里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归纳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提问中,首先要注意提问的频率,太多的问题,容易使问题很琐碎而缺乏质量。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问题。问题应当少而精,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其次,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如果只有一两个学生回答,那么对别的学生而言便是浪费时间。再次,问题应当有梯度,让学生可以在问题中得到提高。如本案例中的后两个问题由归纳能力到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构成了一定的梯度。最后,问题应当有学科特色,语文的学科特色是语言习得和语言表达,而这三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这一特色的。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应当是面向大众的、少而精的,有梯度的、可提高的,紧扣语言习得和语言训练的。
  (稿件编号:110114004)
  (作者单位:北京二中,北京,100010)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