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2011-12-29 00:00:00郭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心理健康;阅读环境;阅读治疗
  
  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既是人格塑造的理想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期。在这个时期,中学生生理发育过程中伴随着一场“心理革命”,生理发育逐步成熟,心理上处于“断乳期”,他们除了学习压力外,还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应激源的刺激,如同学关系紧张、严重的升学压力等。一些人因此容易出现心理困惑和失衡,产生烦恼、忧虑、失落、愤怒、绝望等不良情绪,严重的甚至引起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并给予相应的辅导和治疗。尤其近几年,中学生打架斗殴、自残自杀、偷食禁果等极端事件屡屡发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
  
  一、中学图书馆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把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基础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基础,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第一是图书馆。”这就说明了图书馆具有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其主要功能除了文化传播外,社会教育亦是其社会功能之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亦应划属社会教育范围,因此,中学图书馆创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其本职所在。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一些教育理论还在不断地研究探索中,因此,作为社会文化前沿和中转站的图书馆,便成为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图书馆内收藏的大量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二、中学图书馆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优雅的环境可净化学生的心灵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从心理学的立场考虑,环境能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诱导作用,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图书馆是文化建筑,有人甚至把图书馆建筑物本身看作是文化艺术的象征,一座雄伟明快、朴素亲切的现代图书馆建筑,当读者走近它时,会感到一种很大的吸引力,产生愉悦的美感直觉,进而激发出美好的阅读欲望,脚步不禁匆匆走向图书馆,去阅读自己需要的图书。
  “树木花草栽庭院,空气新鲜人舒展。”图书馆四周往往种植鲜花绿草,读者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疲劳了可以到外面散散步,既消除了眼睛的生理疲劳,又使紧张的头脑得到缓解,心情得到放松。
  图书馆内部设置,应充分考虑读者因素,把自然通风、采光好的位置留给读者,把方便留给读者。色彩方面以淡雅为主,这样可达到宁神的作用。墙上设置的指示牌、引导牌、宣传牌或字画等构成图书馆一种静态文化形式。馆内的绿化也是很重要的,绿色植物能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平息学生浮躁的心态。
  图书管理员与读者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所形成的图书馆人文环境能让中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高品位文化殿堂的感召力与亲和力,可以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审美情趣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图书馆通过营造宁静雅致、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使学生自觉地受到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的环境会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间隙得到了放松,舒展了压力,促进了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2.阅读是促进学生心理和谐的良方
  中外学者很早就认识到读书对于心理和谐的意义。十六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十九世纪末英国小说家毛姆也认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就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生命中有任何灾难降临的时候,可以通过读书来进行心理避难。1916年,美国学者塞缪尔首次使用了“图书疗法”这一概念,即利用书籍来进行心理的治疗。后来英国的图书馆学专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阅读疗法”,并于1984年专门建立了“阅读疗法分会”。中国学者曾将其翻译为“书目疗法”,即通过给读者开列推荐书目,让人们在读书学习中进行治疗。
  为什么阅读文学作品具有调节情绪,增益心智,医治心理疾病的作用呢?
  “书者,舒也。”“诗言志,歌咏言。”“言以散郁陶。”可见文学作品是一种引发欣赏者情感共鸣的触发剂或媒介。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认知和情感,在阅读或欣赏者的理解、移情中又被重建出来。书中深刻的哲理、高尚的人生、感人的故事、成功的案例、美丽的景色,都可以带你进入并奔驰在美感、智慧、想象的精神世界,你可以在书中找到情感倾诉的对象,促膝谈心的知己,学习效仿的榜样;你也可以在书中进行心灵洗礼,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在笔墨书香中体验共鸣和感动,解脱自己内心的焦虑、恐惧、寂寞、悲哀,使情感得到慰藉,在排遣、顿悟的过程中,使胸中的积郁释然超脱,达到淡泊宁静、愉悦幸福的心理和谐状态,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因而美国精神病专家高尔特认为: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学生到图书馆取“心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经济、简便、及时,书刊可以随时借阅。二是保密性强,不泄露任何隐私,无精神压力和顾虑,可以轻松愉快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正确的阅读,学生能有效地丰富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能力。
  清代学者陆世仪说:“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学生们经常茫然无措,不知如何选择,这就要求图书管理员做好导读工作,有效帮助学生择优而用。比如,馆员要提醒有抑郁倾向的学生多读欢快、幽默、积极向上的图书,少读悲观情调的图书;性情暴躁易冲动的学生,多读修身养性的图书及伟人传记,少读冤情、悲愤的图书。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丰富了知识,还能够领悟世情、感悟人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一个独立健康的人格。与人交往就会懂得从容与宽容,懂得用心去善待别人。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最常见的消遣方式是读书,千千万万的人都能从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找到精神慰藉。图书馆是最能使人变得可亲可敬的地方。”
  中学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调动各种因素,发挥辅助功能,开展创新服务,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图书馆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
  (稿件编号:100518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徐州,221005)
  编辑/于 洪 终校/吴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