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缺陷叫“完美”

2011-12-29 00:00:00贾宪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年2期


  南非有一种由纯天然植物制成的解暑药,对温度十分敏感。考虑到人们无法掌握多变的天气,更不知道药物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南非人专门研制了一种敏感的瓶盖,只要达到一定的高温,瓶盖就会自动封闭,以提醒消费者药已失效;人们在使用化妆品时,常常为瓶里的化妆品难以挤净而烦恼,法国人根据空气压缩原理研制成一种有夹层的瓶底,可以随着化妆品的减少而不断上升……各种“完美产品”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同领域里激励着人们的创新热情。
  教育实践中,“完美”的身影也无处不在:有的喜欢渲染“完美特色”,专门设置特色课堂,不论学生有无兴趣统统都要进行训练;有的习惯营造“完美细节”,“细致”到生活上的事情从不让孩子动手,“精细”到学生红领巾放在哪儿每天都要提醒……这些“完美情结”严重忽略了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生硬地将原本应是极富个性的成长状态固定在一厢情愿的预设轨迹上,只会在自我麻醉中蜕变成一个个“完美的缺陷”,任由南辕北辙的育人尴尬不断呈现。
  首先,作为成长阶段的孩子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或者出现或大或小的错误,都是必然、正常的状态。作为育人者必须珍惜和正视这些因素,既有容忍空间,又有疏导途径,充分挖掘和发挥这些“不完美因素”的育人价值,让其成为育人乐章中不可或缺的旋律。盲目追求“完美”,这儿挑剔,那儿责备,这一厢情愿的“情结”势必会幻化成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一口口“陷阱”。有的“完美渠道”四通八达,的确可以让孩子驶入成长的快车道而得以“超速成长”,但育人者引以为豪的“自主途径”有时也恰如一口“禁锢之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自我适应、自主选择、自觉体验的意愿;有的“完美愿景”绚丽夺目,的确可以让孩子拥有特长的助力器而得以“星光乍现”,但育人者精心打造的“特色平台”有时也会蜕变成“虚幻之井”,在许多时候束缚了孩子们主动探求、拓展实践、获取机遇的脚步……
  其次,身为育人者,其自身素养或者育人实践必然存在一些不足或者偏差。无论父母还是教师都应正确面对这一现实状况,不回避,不忽视,通过自主学习、创设条件有针对性地去修正、去完善、去提升,才会在施教的实践中取得理想效果。如果盲目要求“完美”,总想着处处补不足、时时抓偏差,这种“意愿”势必会转化成育人者施教过程中的一道道“枷锁”。要么戴上“抵触枷锁”,反正处处是问题,再努力也枉然,干脆任由不足更趋明显、偏差逐渐拉大;要么戴上“悲观枷锁”,悄然失去施教的兴趣和动力,任由得过且过的状态不断蔓延……
  再者,即使是特色鲜明的环境文化、施教方式方法、管理机制等,置于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也会在兼容性、适应性、协调性等诸多方面出现缺陷的一面,让教育活动呈现出不顺畅甚至不得不中断的情形。只有珍视这些“缺陷”,不断丰富合理整合的手段,不断创新激扬活力的氛围,才会有效发挥各种“尺之所长”和“寸之所短”,让育人过程飞扬和谐的旋律。如果无端强求“完美”,处处抱怨这样的条件太落后、那样的方式太陈旧,这样“状态”难免会转化成育人过程中的一个个“包袱”。要么裹足不前,将时间空置于左顾右盼中;要么思绪难解,将精力耗费在思前想后中;要么不堪重负,将机会浪费在顾此失彼上……
  教育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综合艺术,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学会珍惜或宽容“残缺”,避免让“完美”追求化身成育人过程中的一道“障碍”、一种“局限”、一种“束缚”,教育的天地里才会呈现出自然发光的金子和从容飘扬的沙粒共展个性风采、脱颖而出的珍珠和默默无闻的河蚌同享成长快乐的“完美景致”。(稿件编号:110114007)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枣庄,277101)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